对于证据保全的主体,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证据保全的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但不包括公证机关。另一种观点认为,公证机关也是证据保全的主体之一。就中国《民事诉讼法》而言,在广义上,保全程序应当包括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财产保全是指法院对当事人争议财产采取的各种强制性措施的总称。《民事诉讼法》第六章第74条和《行政诉讼法》第36条规定,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保全证据公证与法院的保全证据有何不同?公证处与法院的机关性质不同,公证活动属于非诉讼性质。法院可以依职权主动采取保全措施,而公证处只能依申请人的申请启动公证程序。
根据叶*强在《公证制度》中的观点,中国的证据保全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准诉讼中的证据保全是指在提起诉讼之前,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进行的证据保全。
诉讼中的证据保全是指诉讼参与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同时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诉讼外的证据保全是指公证处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采取保全措施,将证据固定并保存下来。
在强式职权主义的主导下,法院依职权行使公权力为主,因此证据保全公证充其量只是辅助手段,而不具备强制执行保全措施的能力,如查封等。然而,如果在立法上奉行民事权利基础主义,完全可以将证据保全公证作为保全制度的首选,而法院依职权主动保全则成为补充。
公证保全成为保全制度首选的理由如下:
公证是非诉讼活动,因此向公证处申请证据保全更符合当事人的心理需求。
从社会成本的角度考虑,公证保全较其他制度更为可行,成本更低。
从接近客观事实的可能性角度来看,公证保全在时间上更接近事实,甚至有时是在事件发生时进行的,因此更能保证证据的真实性。
公证介入证据保全可以更容易保持独立、客观的立场,相比之下,法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中国行政诉讼法及配套规定中的举证责任问题,主要讨论了第三人对原告起诉期限异议的举证责任。文章指出,在行政诉讼中,起诉期限的举证责任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被告搜集证据的限制问题,认为《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限制主要是针对被告
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证据交换时间通常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可由当事人协商、人民法院指定或延期举证。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证据。证据交换时间的灵活性允许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和证据数量组织当事人在
网络侵权案件的物证及其重要性。网络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用户,主要侵犯名誉、隐私、肖像和财产权等民事权益。处理网络侵权需要有充分的物证,但数字化技术使得网络证据认定困难。网络侵权区别于传统侵权,包括认定难度、侵权主体、后果、司法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