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侵权案件涵盖了多种类型的侵权行为,包括名誉侵权、商誉侵权、电子邮件隐私侵权、个人信息侵权、网站经营者隐私权保护、中间服务商责任、垃圾邮件侵权以及利用木马等程序的侵权行为。不仅仅是“艳照门”事件,其他类型的侵权事件也属于网络侵权。
当市民遭遇网络侵权时,应立即固定证据并积极主张权益。他们可以向公安机关报警,由公安机关进行侦查处理。如果侵权行为涉嫌严重刑事犯罪,公安机关侦结后,国家检察机关可以提起公诉,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对于情节不太严重的侮辱、诽谤案件,受害人可以根据明确的证据,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向公安机关报案还是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率先获取和固定证据十分重要。因为网络上发生的民事侵权案件与一般侵权案件的取证方式不同,需要证明行为的违法性、侵权人的过错、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不注意固定证据,一旦证据灭失,主张权益将变得十分困难。
举例来说,当有人在网站的论坛上看到了一篇侮辱性的帖子,但由于发帖人匿名上网,当事人无法查证其身份和所在地,被告方缺失,很难向法院起诉并追究其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可以要求网站删除这篇侮辱性帖子。如果网站在知情情况下拒绝删除,就构成共同侵权,当事人可以要求网站承担责任。
网络侵权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发生的侵权行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
网络侵权属于知识侵权的一种形式,与传统侵权行为本质上相同。即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权利,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以及依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人损害行为。
1. 网上侵犯人格权
人格权包括身体权、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隐私权、姓名权及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和荣誉权。虽然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它依赖于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网络中仍然存在侵犯人格权的违法行为。对于网上侵犯名誉权、肖像权和姓名权的行为,只要受害人能够运用法律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他们的合法权益就能够得到保护。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的名誉权的行为。”
《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第三款明确指出,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致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因此,隐私权不仅在我国法律上逐渐凸显为一种具体的人格权,而且在网络环境下也受到法律的关注和保护。
2. 网上侵犯著作权
著作权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著作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财产权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汇编权、翻译权以及其他应由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
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网上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层出不穷,例如未经著作权人同意擅自将作品上载到网络、未与新闻单位签订许可使用合同擅自转载新闻、在网上传播走私盗版的音像制品等。对应地,法院受理的涉网著作权纠纷案件也在增加。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了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管辖地的确定,并将数字化作品纳入著作权保护的范围,明确了数字化传播是作品的一种使用方式。
网络购物的便利性与缺陷,以及法律保障的重要性与具体措施。网络购物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购物的便利,但也存在缺陷,容易引起纠纷。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了多项法律保障措施,如三倍赔偿、个人信息保护、七天无理由退货以及消费者维权诉讼的举证责任倒置等,以保护消费者
网络骚扰电话的问题。个人或单位使用“呼死你”软件进行骚扰是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他人正常生活。遭遇骚扰可选择报警或起诉,但维权困难,因证据难以获取和被告身份难以确定。骚扰电话不构成犯罪,但如果含有威胁恐吓或敲诈内容则可能构成犯罪行为。同时,《治安管理处罚
网络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网络犯罪主体多元化、年轻化,方式智能化、专业化,对象广泛,手段多样,且具有高互动性和隐蔽性。随着社会的网络化,网络犯罪案件数量不断上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文章将初步探讨网络犯罪防控对策。
网络传播信息的法律责任问题。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直接侵权的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是有法律依据的,旨在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操作上是可行的,符合公平正义原则。虽然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法阻止所有侵权行为,但可通过采取过滤和补救措施来防止损害扩大,因此承担连带责任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