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被侵权人所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计算。这种损失通常包括以下项目:
根据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获得的利益进行计算。如果侵权人无法证明其成本或必要费用,其因侵权行为所得的收入即为所得利益。著作权人应当注意收集侵权的广告宣传、报价单、生产记录等重要单据,以此作为计算侵权人获益的依据。
如果原告损失额无法确定,则采用定额计算法。根据侵害情节,确定定额幅度在人民币500元至30万元之间。对于故意侵权且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况,考虑到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可能对权利人造成严重侵权后果,上限可达50万元。然而,由于这种方法主要依据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著作权人难以控制,因此一般不被著作权人所喜欢。
法定赔偿是指当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侵权人的违法所得无法确定时,法院可以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确定一个赔偿数额,但不超过五十万元。
法院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软件著作权侵权与共同侵权的关系。软件著作权侵权包括明知和应知两种情况,共同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的复合性、意思关联或行为关联以及加害行为与结果的不可分割性。软件著作权侵权人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可能承担连带责任,但可根据具体情况承担相应责任。为了减轻侵权人
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的管辖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案例分析涉及四海电视公司诉重庆五湖媒体等侵犯其著作权案,法院认定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所在地为侵权行为地
网络侵权案件的物证及其重要性。网络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用户,主要侵犯名誉、隐私、肖像和财产权等民事权益。处理网络侵权需要有充分的物证,但数字化技术使得网络证据认定困难。网络侵权区别于传统侵权,包括认定难度、侵权主体、后果、司法管
网络侵权行为的管辖法院确定问题,以及网络侵权受害方的赔偿问题。网络侵权行为的管辖权由侵权行为发生地法院决定,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和被侵权人的住所地。网络侵权行为包括网络名誉侵权和网络著作权侵权等,受害方可以通过不同的维权方式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