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被侵权人所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计算。这种损失通常包括以下项目:
根据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获得的利益进行计算。如果侵权人无法证明其成本或必要费用,其因侵权行为所得的收入即为所得利益。著作权人应当注意收集侵权的广告宣传、报价单、生产记录等重要单据,以此作为计算侵权人获益的依据。
如果原告损失额无法确定,则采用定额计算法。根据侵害情节,确定定额幅度在人民币500元至30万元之间。对于故意侵权且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况,考虑到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可能对权利人造成严重侵权后果,上限可达50万元。然而,由于这种方法主要依据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著作权人难以控制,因此一般不被著作权人所喜欢。
法定赔偿是指当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侵权人的违法所得无法确定时,法院可以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确定一个赔偿数额,但不超过五十万元。
法院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软件著作权侵权与共同侵权的关系。软件著作权侵权包括明知和应知两种情况,共同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的复合性、意思关联或行为关联以及加害行为与结果的不可分割性。软件著作权侵权人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可能承担连带责任,但可根据具体情况承担相应责任。为了减轻侵权人
电视台小窗口播放其他电视台或网络节目是否算侵权的问题,指出一般不算侵权。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网络环境的定义、网络侵权的类型以及侵权行为的界定。文章还提到了中国应加快网络立法,制定适应当前司法形势的管辖制度,并介绍了相关司法解
徐某诉某互联网公司网络游戏侵权纠纷案。徐某的游戏账号被该公司封停,导致无法登录游戏,引发侵权纠纷。法院认为互联网公司应证明徐某是否传播非法网站的行为及封停行为的合法性,否则需承担法律责任。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互联网公司撤回上诉。该案反映
网络曝光是否构成侵权行为的问题。文章指出,依法曝光违法犯罪行为是合法行为,不属于侵权。同时,文章介绍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主体,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和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等,并指出这些主体在侵权纠纷中的责任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