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布信息或作品时,应标明版权所有,并保存发布成功的截图或文档,以备日后纠纷时作为证据。
了解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最高人民法院通报《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首次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规定了利用自媒体等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认定标准,以及对网络水军的规制措施。
《规定》从民事责任的角度对非法删帖、网络水军等行为进行了规制。根据该规定,被侵权人与构成侵权的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达成的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服务的付费协议将被认定为无效。对于擅自篡改、删除、屏蔽特定网络信息或以断开链接的方式阻止他人获取网络信息的行为,发布该信息的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如果是接受他人委托实施该行为的,委托人与受托人将承担连带责任。
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及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以社交网络为媒介的转载等二次传播对信息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应对这些特征,《规定》第十条明确规定了对转载网络信息行为过错认定的标准:“人民法院在认定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及其程度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转载主体应承担与其性质和影响范围相适应的注意义务;(二)所转载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明显程度;(三)是否对所转载信息进行实质性修改,是否添加或修改文章标题,以及是否存在误导公众的可能性。”
《规定》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了个人基因信息、病历资料、健康检查资料、犯罪记录、家庭住址、私人活动等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不得随意公开的原则。如果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公开这些个人隐私信息,造成他人损害,被侵权人请求其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以下情形除外:(一)经自然人书面同意且在约定范围内公开;(二)为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且在必要范围内;(三)学校、科研机构等基于公共利益进行学术研究或统计目的,经自然人书面同意,且公开的方式不足以识别特定自然人;(四)自然人自行在网络上公开的信息或其他已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五)以合法渠道获取的个人信息;(六)法律或行政法规另有规定。
电视台小窗口播放其他电视台或网络节目是否算侵权的问题,指出一般不算侵权。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网络环境的定义、网络侵权的类型以及侵权行为的界定。文章还提到了中国应加快网络立法,制定适应当前司法形势的管辖制度,并介绍了相关司法解
徐某诉某互联网公司网络游戏侵权纠纷案。徐某的游戏账号被该公司封停,导致无法登录游戏,引发侵权纠纷。法院认为互联网公司应证明徐某是否传播非法网站的行为及封停行为的合法性,否则需承担法律责任。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互联网公司撤回上诉。该案反映
网络曝光是否构成侵权行为的问题。文章指出,依法曝光违法犯罪行为是合法行为,不属于侵权。同时,文章介绍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主体,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和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等,并指出这些主体在侵权纠纷中的责任和地位。
网络骚扰和网络暴力的问题。网络骚扰行为本身不构成犯罪,但如果性质恶劣,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可被处以拘留或罚款。对于网络暴力,它混淆真实与虚假,侵犯个人权益,对当事人造成身心伤害,并直接影响其现实生活。同时,网络暴力对网民道德价值观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