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布信息或作品时,应标明版权所有,并保存发布成功的截图或文档,以备日后纠纷时作为证据。
了解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最高人民法院通报《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首次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规定了利用自媒体等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认定标准,以及对网络水军的规制措施。
《规定》从民事责任的角度对非法删帖、网络水军等行为进行了规制。根据该规定,被侵权人与构成侵权的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达成的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服务的付费协议将被认定为无效。对于擅自篡改、删除、屏蔽特定网络信息或以断开链接的方式阻止他人获取网络信息的行为,发布该信息的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如果是接受他人委托实施该行为的,委托人与受托人将承担连带责任。
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及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以社交网络为媒介的转载等二次传播对信息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应对这些特征,《规定》第十条明确规定了对转载网络信息行为过错认定的标准:“人民法院在认定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及其程度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转载主体应承担与其性质和影响范围相适应的注意义务;(二)所转载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明显程度;(三)是否对所转载信息进行实质性修改,是否添加或修改文章标题,以及是否存在误导公众的可能性。”
《规定》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了个人基因信息、病历资料、健康检查资料、犯罪记录、家庭住址、私人活动等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不得随意公开的原则。如果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公开这些个人隐私信息,造成他人损害,被侵权人请求其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以下情形除外:(一)经自然人书面同意且在约定范围内公开;(二)为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且在必要范围内;(三)学校、科研机构等基于公共利益进行学术研究或统计目的,经自然人书面同意,且公开的方式不足以识别特定自然人;(四)自然人自行在网络上公开的信息或其他已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五)以合法渠道获取的个人信息;(六)法律或行政法规另有规定。
网络侵权案件的物证及其重要性。网络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用户,主要侵犯名誉、隐私、肖像和财产权等民事权益。处理网络侵权需要有充分的物证,但数字化技术使得网络证据认定困难。网络侵权区别于传统侵权,包括认定难度、侵权主体、后果、司法管
由侵权行为发生地法院管辖,或者由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级别管辖方面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或者各高级人民法院确定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地域管辖方面,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对于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注册、使用等行为的民事纠纷,当事人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第二条 涉及域名的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发生的涉外域名纠纷案件,依照民
第一条 对于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注册、使用等行为的民事纠纷,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经审查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第二条 涉及域名的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发生的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