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为了惩治环境污染犯罪,特制定以下法律规定,以适用于处理此类刑事案件。
根据刑法第338条的规定,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行为应被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
根据刑法第339条和408条的规定,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行为应被认定为“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或“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
根据刑法第338条和339条的规定,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行为应被认定为“后果特别严重”:
对于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犯罪行为,应酌情从重处罚:
如果构成妨害公务罪的,将以污染环境罪和妨害公务罪数罪并罚。
对于实施刑法第338条和339条规定的犯罪行为,但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消除污染,并积极赔偿损失的,可以酌情从宽处罚。
对于单位犯刑法第338条和339条规定的罪的情况,应根据本解释规定的相应个人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定罪处罚,并对单位判处罚金。
如果行为人明知他人无经营许可证或超出经营许可范围,向其提供或委托其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将以污染环境罪的共同犯罪论处。
如果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含有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物,并同时构成污染环境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等犯罪的,将根据处罚较重的犯罪进行定罪处罚。
“公私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由污染环境行为造成的财产损毁或减少的实际价值,以及为防止污染扩大、消除污染而采取的必要合理措施所产生的费用。
以下物质应被认定为“有毒物质”:
对于案件涉及的环境污染专门性问题难以确定的,应由司法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或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指定的机构出具检验报告。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及其所属监测机构出具的监测数据,经省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认可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本解释发布实施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6]4号)同时废止。之前发布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环境侵权案件中法院如何认定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环境侵权案件的证据收集主体广泛,包括当事人、律师、行政执法机关等。在环境侵权案件中,我国实行“差别待遇”的举证责任原则,原告应收集有关开发建设、排污、污染物浓度和数量等证据,被告应收集不产生、未
环境污染治安处罚的原则,包括处罚法定原则、过罚相当原则和责任自负原则。处罚必须依法进行,主体和依据需是法定的;处罚应与违法行为情节、性质、事实及社会危害程度相一致;违法环境行政相对人应亲自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得由他人代为承担。
电镀厂因环境污染所犯的罪行及其处罚方法。违反排放规定的电镀厂将面临有期徒刑和罚款,自首可减轻处罚。环境污染事故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处罚标准。在环境污染纠纷处理中,原告无需承担举证责任,诉讼时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之日起算,由侵权行
污染环境侵权案件中污染者的证据责任。根据现行法律和规定,原告需证明污染行为和损害存在,被告需证明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无因果关系。污染者需积极取证,包括现场拍照、调查损害原因,并提供科学结论支持其观点。同时,当事人有附随义务,应及时报告污染者并配合取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