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为了惩治环境污染犯罪,特制定以下法律规定,以适用于处理此类刑事案件。
根据刑法第338条的规定,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行为应被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
根据刑法第339条和408条的规定,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行为应被认定为“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或“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
根据刑法第338条和339条的规定,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行为应被认定为“后果特别严重”:
对于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犯罪行为,应酌情从重处罚:
如果构成妨害公务罪的,将以污染环境罪和妨害公务罪数罪并罚。
对于实施刑法第338条和339条规定的犯罪行为,但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消除污染,并积极赔偿损失的,可以酌情从宽处罚。
对于单位犯刑法第338条和339条规定的罪的情况,应根据本解释规定的相应个人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定罪处罚,并对单位判处罚金。
如果行为人明知他人无经营许可证或超出经营许可范围,向其提供或委托其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将以污染环境罪的共同犯罪论处。
如果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含有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物,并同时构成污染环境罪、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等犯罪的,将根据处罚较重的犯罪进行定罪处罚。
“公私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由污染环境行为造成的财产损毁或减少的实际价值,以及为防止污染扩大、消除污染而采取的必要合理措施所产生的费用。
以下物质应被认定为“有毒物质”:
对于案件涉及的环境污染专门性问题难以确定的,应由司法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或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指定的机构出具检验报告。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及其所属监测机构出具的监测数据,经省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认可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本解释发布实施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6]4号)同时废止。之前发布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环境侵权中的时效期问题。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的三年时效期,但这一规定不利于受害者,因为环境污染损害具有间接性、潜伏性等特点,导致受害者难以知道自己受到了损害。此外,二十年的最长诉讼时效期限也存在法律上的不协调和不够长的问题。因此,需
凯里学院附中教学楼墙体垮塌事故的相关情况。事故导致2名学生死亡,3人受伤,原因是教学楼楼顶电箱线路老化引发爆炸。学校曾申报重建,但未获批复。事故发生在持续阴雨天气中,居民认为天气也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目前,相关部门正在调查教学楼的老旧程度和安全隐患
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关于环境污染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解释。解释涉及了严重污染环境、严重后果以及后果特别严重的具体情形,同时规定了从重处罚的情形。该解释旨在依法打击环境污染犯罪,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
中国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的不完善及其影响。现行《环境保护法》虽确立了赔偿制度,但缺乏实施细则和代表公众及国家环境权益的诉讼制度。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实践中的赔偿难以实施,间接、潜在和远期影响无法获得赔偿,环境权益受损。为此,建议提升环境权益的法律地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