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婚姻法规定,婚姻中的无过错方,因为另一方存在下列的情形之一,而导致婚姻破裂的,可以要求对方给予一定的损害赔偿。(三)一方对另一方实施家庭暴力的,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
2020-05-25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没有明确规定性暴力是属于家庭暴力,但在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性暴力是家庭暴力的一种。第二条 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第三条 家庭成员之间应当互
2020-05-25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家庭暴力包括发生在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被施暴的对象往往是家庭中的弱者,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对
2020-05-25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方面造成危害的行为。
2020-05-25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有关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后,应当给予帮助、处理。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
2020-05-25
丈夫齐某重男轻女,对生育了两个女儿的余某颇为不满,经常对余某拳打脚踢实施家庭暴力甚至限制余某的人身自由,夫妻关系急剧恶化。饱受家庭暴力侵害的余某多次找到居委会和妇联组织寻求帮助,但收效甚微。多年来遭受家庭暴力,余某不仅身体受到摧残,精神也受到极大伤害
2020-05-25
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家庭暴力,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冷暴力是属于家庭暴力,所以夫妻之间出现冷暴力的,不违反婚姻法的规定。第二条 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第三条 家
2020-05-25
不说话一般不属于家庭冷暴力,不说法只是双方存在沟通的问题,而家庭冷暴力的表现是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等,家庭冷暴力更多的是态度上的问题。第二条 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
2020-05-25
(一)以殴打、捆绑、伤害等手段侵害家庭成员的;(二)非法剥夺或限制家庭成员的人身自由的;草案送审稿对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并提出,是指家庭成员…在前述的19件涉及案件中,男方施暴的案件为17件,占比约90%。调查显示,因家庭琐事引发的家暴案件有15件,占涉及家暴案件数
2020-05-25
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对其他家庭成员实施殴打、捆绑、残害、强制限制人身自由或者以其他手段,给其他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家庭暴力是种违法行为。采用其他手段,比如,故意损毁其他家庭成员的私人贵重物品逼其就范,致受
2020-05-25
精神暴力有哪些行为?对此,反家暴法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为保护这部分人群的权益,反家暴法在附则中特别指出: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
2020-05-25
反家暴法第二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根据该法规定,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
2020-05-25
对此,反家暴法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车*铁表示,将家庭暴力的范围扩展到精神暴力,更有利于全面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行为的发生。为保护这部分人群
2020-05-25
违约金的定义、性质、分类和法律特征。违约金分为法定和约定两种类型,具有赔偿性和惩罚性。中国某进出口公司因未实际估计自身履约能力,签订了一份无法按时履行的合同,最终支付巨额违约金。为防范此类欺诈,应了解自身实际履约能力,签订合同时需实事求是,确保能在规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问题,介绍了相关的合法途径和法律知识。受害者可以向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等机构投诉求助,也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起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及时劝阻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同时,文章还详述了学校、医疗机构等单位的责任,公安机关的职责,以及对
共同海损的定义和成立条件,包括共同海损的组成部分和成立条件的详细解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共同海损的争议问题,包括是否属于共同海损以及适航性问题和告知义务的争议焦点。
网上泄漏他人隐私的法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需承担侵权责任。个人信息泄露会导致垃圾信息骚扰、冒名办卡和信用透支、不法活动、账户资金被盗用及个人名誉受损等风险。此外,《民法典》也保护个人隐私,规定侵权者需承担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