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虚假广告本身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所以虚假广告的要约是没有效力的,消费者因虚假广告造成损失的,可以要求广告发布者赔偿。(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
2020-05-25
开发商发布的楼盘广告可以认定为要约,购买者因为相信广告中的内容购买房屋的,广告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开发商要承担违约的责任。该说明和允诺即使未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亦应当视为合同内容,当事人违反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2020-05-25
婚姻介绍所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在网络上发布征婚广告,是否适用合同法调整?合同法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婚姻介绍所包装当事人的婚姻状况信息、制作婚姻需求资料,不同于婚约缔结时的媒婆说媒。婚姻介
2020-05-25
犯罪分子利用媒体和网络先发布虚假广告,冒充国家行政机关、国有企业、部队和知名民营企业等单位名义,以紧俏和滞销商品为诱饵,通过以一方需购买某种物品,而另一方能提供此物品来演“双簧”,随后诱惑第三方参与进来,上当受骗。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虚假产权证
2020-05-25
犯罪分子以虚假的证明材料虚构不存在的单位,或伪造身份证明、冒用他人名义,在签订合同骗取钱财后就溜之大吉。犯罪分子利用媒体和网络先发布虚假广告,冒充国家行政机关、国有企业、部队和知名民营企业等单位名义,以紧俏和滞销商品为诱饵,通过以一方需购买某种物品,
2020-05-25
广告合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广告制作合同,另一种是广告发布合同。广告制作合同一般被归类为承揽合同,而广告发布合同一般被认定属于委托代理合同。在承揽合同中,完成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的一方为承揽人;接受工作成果并支付报酬的一方称为定作人。
2020-05-2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广告活动的当事人有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广告经营者,是指受委托提供广告设计、制作、代理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第一种合同签订方法的涉税分析:广告代理公司开给甲企业一张200万元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甲企
2020-05-25
2008年4月3日,原、被告及某电视台三方签订了《某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代理全年电视广告发布合同》,约定2008年原告在某电视台投放广告,并对广告费进行了约定。为此,原告起诉要求被告退回原告合同订金10万元。一审法院审理认为,原、被告和某电视台签订的《某艺术传播有限
2020-05-25
2凡由乙方推荐直接与甲方联系的客户,甲方与客户签订广告发布合同取得效益,乙方有按照实际成交额取相应代理费的权利。
2020-05-25
广告发布者是广告播出的最终执行者,它最了解合同的实际发布情况,从法律上讲,它比广告客户更易取得广告发布的直接证据。相比之下,广告客户虽是合同的权利方,但在确认自己权利是否得以实现的技术问题上,处于相对劣势。此后,依据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由广告发布者针对
2020-05-25
甲、乙双方根据国务院《广告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签订本合同,并共同遵守。因突发事件造成乙方服务器短时间中断,乙方不承担责任,乙方应在事后公布网络中断原因并做出合理解释;
2020-05-25
刘俊海认为,广告策略不能滥用,广告不仅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而且要承担社会责任,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合同法》第15条规定:“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视为要约。”这就是说,广告发布后,消费者依其购买商品便构成合同关系。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刘
2020-05-25
软件的提供者与广告的发布者协商广告合同自动续约的,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发布者知道动动续约并且同意的,该合同是合法的。第三条 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第七条 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
2020-05-25
违约金的定义、性质、分类和法律特征。违约金分为法定和约定两种类型,具有赔偿性和惩罚性。中国某进出口公司因未实际估计自身履约能力,签订了一份无法按时履行的合同,最终支付巨额违约金。为防范此类欺诈,应了解自身实际履约能力,签订合同时需实事求是,确保能在规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问题,介绍了相关的合法途径和法律知识。受害者可以向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等机构投诉求助,也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起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及时劝阻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同时,文章还详述了学校、医疗机构等单位的责任,公安机关的职责,以及对
共同海损的定义和成立条件,包括共同海损的组成部分和成立条件的详细解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共同海损的争议问题,包括是否属于共同海损以及适航性问题和告知义务的争议焦点。
网上泄漏他人隐私的法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需承担侵权责任。个人信息泄露会导致垃圾信息骚扰、冒名办卡和信用透支、不法活动、账户资金被盗用及个人名誉受损等风险。此外,《民法典》也保护个人隐私,规定侵权者需承担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