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1,盗窃时不知道其中有枪支,主观没有盗窃枪支的故意,不能定“盗窃枪支罪”,应该顶普通的盗窃罪。3,如果发现后即抛弃,在刑法中没有“非法抛弃枪支罪”这个罪名,根据罪刑法定原则,该抛弃行为不构成犯
2022-05-05
第三十一条,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2022-05-05
砍伐1000-1500棵树构成刑事判刑。“盗伐的树木据为己有,而且数额巨大”,应当按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二条量刑,罪名仍然是盗伐林木罪。非法收购、运输明知是非法和不加选择地砍伐的树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
2022-04-28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是中国刑法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中的一项罪名,是介于盗窃罪与抢劫罪之间的一种犯罪形态。此外抢夺的情节对定抢夺罪也具有影响。因此,抢夺公私财物数额不大,情节显著轻微的,不构成犯罪。
2022-04-27
《民法典》作为民事法律,不就家庭暴力行为规定单独的罪名,家庭暴力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如何处罚,必须通过刑法解决。
2022-04-27
第二十八条 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根据《刑法》第270条,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2022-03-31
1、假释期间发现漏罪能适用缓刑,根据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已经被宣告了适用缓刑的犯罪分子,在已经开始的缓刑考察期间内,本人又再次犯了新的罪,又或者是警方发现了判决之前的罪名,也就是当初定罪是漏掉的罪,应将前罪和漏罪一起并罚
2022-03-22
追诉时效是根据罪名的法定最高刑来决定。正因为如此,一些国家的刑法将渎职罪规定为侵犯国家法益的犯罪。
2022-03-21
4、刑法中虽然没有关于放高利贷的罪名,但是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刑事纠纷,如故意伤害等出借人要按相应的罪名承担刑事责任。
2022-03-16
刑法没有过失放火罪这个罪名,应该是失火罪。过失引起火灾,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犯失火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022-03-09
中国特别刑法即《关于惩治泄露国家秘密犯罪的补充规定》中规定的罪名。法律并不要求本罪具有特定的犯罪目的,但实践中大多是为了经济目的。如果出于目的,则不在此列,应以罪论处。
2022-03-04
2、根据我国刑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为人触犯了逃避商检罪的罪名,如果导致的情节严重,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同时处以或者单处罚金。
2022-03-02
打架是民事还是刑事?如果是轻伤,属于民事案件。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伤害他人身体达到一定程度,应受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故意伤害罪虽然有三个法定刑,但不可能把同样的罪名上升为法定刑。(一)犯故意伤害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凡
2022-02-22
1、毒品犯罪的相关法律规定有《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第三百四十八条、第三百四十九条等法条规定,毒品犯罪是一个统称罪名,具体包括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等。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一
2022-02-07
据统计,知识产权类刑事犯罪在各类刑事犯罪中案件总量仅为1-3%,我国刑法第三章第七节规定了知识产权领域的七种罪名,其分别为:“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假冒专利罪”、“侵犯著作权罪”、“
2021-10-29
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药品使用单位的人员明知是假药而提供给他人使用的,按销售假药罪追究刑事责任。生产假药的行为表现为一切制造、加工、采集、收集假药的活动,销售假药的行为是指一切有偿提供假药的行为。生产、销售假药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即符合本罪成立的法定
2021-10-27
违约金的定义、性质、分类和法律特征。违约金分为法定和约定两种类型,具有赔偿性和惩罚性。中国某进出口公司因未实际估计自身履约能力,签订了一份无法按时履行的合同,最终支付巨额违约金。为防范此类欺诈,应了解自身实际履约能力,签订合同时需实事求是,确保能在规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问题,介绍了相关的合法途径和法律知识。受害者可以向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等机构投诉求助,也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起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及时劝阻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同时,文章还详述了学校、医疗机构等单位的责任,公安机关的职责,以及对
共同海损的定义和成立条件,包括共同海损的组成部分和成立条件的详细解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共同海损的争议问题,包括是否属于共同海损以及适航性问题和告知义务的争议焦点。
网上泄漏他人隐私的法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需承担侵权责任。个人信息泄露会导致垃圾信息骚扰、冒名办卡和信用透支、不法活动、账户资金被盗用及个人名誉受损等风险。此外,《民法典》也保护个人隐私,规定侵权者需承担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