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的变更,是指法人成立后,其组织、名称、住所、经营范围等重要事项发生的变化,这些事项的变更,可依法人意思自主决定,法人只要作相应的变更登记,即可发生变更效力。民法通则第44条第1款规定,企业法人分立、合并或者有其他重要事项变更,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登记
2025-02-12
1、申请人根据办理审批的内容提交申请并提供有关材料,报外经委;
2025-02-06
6、然后变更公司的税务登记证,这一步向税务部门出示变更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原件并提供复印件;
2025-02-05
第十八条企业法人申请变更登记,在主管部门或审批机关批准后三十日内向登记主管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第二十三条外资企业将其财产或者权益对外抵押、转让,须经审批机关批准并向工商行政机关备案。股权转让合同签订不得违反法律、法规、政策或公司章程关于转让时间、转
2025-02-04
依照《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设立的企业法人申请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适用本规范。
2025-01-21
变更银行信息 。《民法通则》 第44条第1款规定,企业法人分立、合并或者有其他重要事项变更,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并公告。
2025-01-20
2、外经委受理后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审批,并在规定期限内作出批复或答复;
2025-01-15
变更法定代表人并不影响公司行政处罚责任的承担。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2025-01-13
《公司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企业法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因股权转让导致股东为一人,在6个月内既未吸纳新股东,又未进行企业性质变更登记的,该股东应
2025-01-06
4、若材料有疑问或当地工商局还要求其他证明,则补充材料。
2024-12-28
第十七条 企业法人改变名称、住所、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经济性质、经营范围、经营方式、注册资金、经营期限,以及增设或者撤销分支机构,应当申请办理变更登记。第十八条 企业法人申请变更登记,应当在主管部门或者审批机关批准后三十日内,向登记主管机关申请办理变
2024-12-09
公司法人变更是不会查公司账的,公司法人变更的,工商管理部门只会对法人变更的材料进行审查。第六条 企业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出现本规定第四条所列情形之一的,该企业法人应当申请办理企业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出现本
2024-11-18
实践中,公司法人代表变更协议是有效的。鉴于***有限责任公司发展需要,经股东会决议通过于年月日起,将企业法人由乙方变更为甲方。本协议一式份,本协议于甲乙双方签署后生效。本协议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024-10-19
(三)为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外方投资部分的对外债务提供担保的;(四)无权经营外汇担保业务的金融机构、无外汇收入的非金融性质的企业法人提供外汇担保的;(五)主合同变更或者债权人将对外担保合同项下的权利转让,未经担保人同意和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2024-10-08
《公司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企业法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因股权转让导致股东为一人,在6个月内既未吸纳新股东,又未进行企业性质变更登记的,该股东应
2024-10-04
一般来说公司法人指的不是一个人,它指的是有独立处理民事权利的企业组织。我们知道了公司法人是一个组织,那么公司法人可不可以更改呢?民法通则第44条第1款规定,企业法人分立、合并或者有其他重要事项变更,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并公告。法人分立也不需经过法定清算
2024-09-23
行政诉讼的时效规定。包括复议申请、直接起诉、特殊情况延长期限、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未告知诉权或起诉期限、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和超过起诉期限的原因等方面的规定。旨在明确行政诉讼的时效要求和相关规定,以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建筑法中承包单位违法转包行为的相关内容。承包单位违法转包行为被明确界定为不派出项目管理班子、不进行质量、安全等管理,将承包工程全部或分包转包给他人的行为。合法分包则需满足四个条件,包括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主体结构施工等。此外,文章还涉及了建设工程质量管
公司法中关于监事会的设立和职权的相关内容。包括监事会的组成和人数、成员的产生方式、监事会主席的职责、监事的任期及变动处理,以及监事和监事会的职权等方面。同时强调了监事在公司中的重要性和监督作用,并明确了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信访复查不受理的解决方法。如果公民对信访部门的决定不服,可申请复查,如信访机关不受理,可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诉。但需注意,如果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并以同样事实和理由反复投诉,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将不再受理。同时,对于违反规定的行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