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劳动者应得的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应当视为刑法第276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以下情形之一,应当视为刑法第276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以下情形之一,应当视为刑法第276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
各地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上述数额范围内确定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或者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法责令支付劳动报酬,但在指定的期限内仍不支付的,应当视为刑法第276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但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有正当理由未知悉责令支付或者未及时支付劳动报酬的除外。
如果行为人逃匿,无法送达责令支付文书给其本人、同住成年家属或者所在单位负责收件的人,但相关部门已通过在行为人的住所地、生产经营场所等地张贴责令支付文书等方式责令支付,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的,应当视为“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
以下情形之一,应当视为刑法第276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造成严重后果”:
如果拒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刑事立案前支付劳动报酬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构成犯罪;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报酬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刑事处罚;在一审宣判前支付劳动报酬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从轻处罚。
对于免除刑事处罚的情况,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或赔礼道歉。
如果拒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造成严重后果,但在宣判前支付劳动报酬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酌情从宽处罚。
对于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或个人,违法用工且拒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76条之一的规定,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用人单位的实际控制人实施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76条之一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单位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构成犯罪,依照本解释规定的个人犯罪量刑标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定罪处罚,并对单位判处罚金。
公司被收购后员工的补偿权益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公司被收购后员工的劳动合同不受影响,不需要支付补偿。但如果涉及裁员,员工有权要求经济赔偿金,赔偿标准按工作年限计算。若新公司要求重新计算工龄并终止劳动合同,员工可要求相应经济补偿。整体而言,公
单位是否能向员工收取押金的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向劳动者收取押金。但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特殊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在经营实际需要且劳动者自愿的前提下,可以收取“风险抵押金”。同时,单位也无权扣押员工的人事档案,应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劳动争
关于劳动者年休假的相关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劳动者的年休假是基于累计工作时间来计算的,即使在当前公司工作不满一年,只要累计工作时间达到,就有权利享受年休假。年休假的计算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累计工作时间、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以及跳槽人员的年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一般调解程序,包括当事人申请调解、调解委员会受理并进行调查核实、召开调解会议听取双方陈述并进行调解以及达成调解协议等步骤。调解委员会应在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结束调解,确保调解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