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诉讼时效是指在债权转让过程中,涉及到损害债权人或债务人利益的法律纠纷,人民法院支持和受理的期限。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以下简称《破产法司法解释(二)》)第18条第1款规定,债务人对外享有债权的诉讼时效,自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之日起中断。这一规定属于《民法通则》第141条规定的“法律对诉讼时效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规定”的情况,应优先适用。
《破产法司法解释(二)》的规定强调了对债务人财产和破产债权人的保护,允许撤销债务人消极放弃债权的行为,以有效防止债务人的破产欺诈行为。然而,该规定在保障正常、合理的诉讼时效制度方面还存在不足。
《破产法司法解释(二)》规定了是否应中断诉讼时效以及重新计算债权诉讼时效期间的判断标准,即“债务人无正当理由未对其到期债权及时行使权利”。然而,对于什么是未对其到期债权及时行使权利的正当理由,仍然存在争议。
例如,债务人因过失遗忘未对到期债权及时行使权利,是否可以算作正当理由?如果这被认可,债务人几乎可以以此为由完全排除该规定的适用,因为很难证明债务人未行使权利是故意而不是由于过失遗忘造成的。相反,如果这不算作正当理由,债务人几乎没有其他正当理由可供主张,这将导致破产申请受理前一年内,诉讼时效制度对进入破产程序的债务人的对外债权完全不适用,对交易安全和社会经济关系的稳定将造成极大不利影响。
为了确保《破产法司法解释(二)》中的规定得到正确实施,需要及时对债务人未对其到期债权及时行使权利的正当理由和非正当理由进行明确界定,指明其主客观构成要件,并对各方当事人相应的举证责任予以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立法本意得到正确、合理的实现。
中国债务重组准则的问题,指出了新债务重组定义的不足点。其中,“财务困难”不能独立作为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因为对于续营价值小于清算价值的财务困难企业,应该进行破产清算。此外,对债权人让步的硬性规定存在问题,应该包括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的情况,无论
债务人破产清算委托书的撰写方法和债务人申请破产的流程大纲。委托书内容包括甲方与乙方的信息、委托内容、费用承担、报酬支付等。债务人申请破产流程包括申请、受理、管理人接管等步骤,管理人职责涉及接管财产、调查财产状况等。
破产管理人是否可被债权人起诉的问题。根据破产法规定,破产管理人负责管理债务人财产,债权人或债务人对债权表有异议可向法院提起诉讼。但实务中存在关于谁可代表债务人起诉的难题,不仅限于破产管理人,还可能涉及法定代表人、董事会和股东等。文章提出了关于主体资格
债权诉讼时效的定义及其在破产程序中的影响。讨论了《破产法司法解释(二)》对债务人诉讼时效的规定,强调了对债务人财产和破产债权人的保护,并指出存在的争议和问题,如未行使债权的正当理由的界定模糊。为确保正确实施,需明确界定债务人未行使权利的正当理由和非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