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审判长核实当事人到庭情况,确认被告人的个人信息、收到起诉书的时间等。对于不通晓汉语的少数民族被告人,应提供翻译;对于未满18周岁的被告人,应通知其监护人到庭,并为其指定辩护律师。若被告人未收到起诉书或者起诉书尚不满十日,则需要延期审理。
2、告知当事人本案件的来源,即某某检察院起诉某某人涉嫌某某罪名。
3、公布合议庭成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名单;告知当事人有权申请回避合议庭成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告知被告人享有辩护权利。
4、告知被告人享有的权利,包括申请回避权、为自己辩护权、提交证据权、申请新的证人出庭权、申请调取新的证据权、申请重新鉴定、重新勘验权、最后陈述权。
5、询问被告人是否申请回避。若被告人的申请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宣布休庭并报请法院院长或检察长决定。若申请理由不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由审判长当庭驳回。
6、宣布本案公开审理或不公开审理,并说明理由。
7、宣布法庭纪律。
1、宣读起诉书,公诉人宣读刑事起诉书。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宣读附带民事诉讼起诉书。
2、分别讯问被告人,若有多名被告人,法庭只留一名被告人接受讯问,其他被告人退出法庭。首先被告人自陈对起诉书的意见,然后控辩双方交叉讯问被告人。讯问顺序为公诉人、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审判人员也可以对被告人进行讯问。
3、询问证人、鉴定人、证人作证。审判人员应告知证人、鉴定人提供真实证言的重要性,以及提供虚假证言或隐匿罪证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公诉人、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对证人、鉴定人进行提问。审判长认为与案件无关的提问内容应制止。审判人员有权询问证人、鉴定人,但证人、鉴定人不得旁听审理。
4、出示证据。公诉人、辩护人应向法庭出示物证,并让当事人进行辨认。对于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审判人员应听取公诉人、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的意见。若合议庭对证据有疑问,可宣布休庭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人民法院在调查核实证据时,可以进行勘验、检查、扣押、鉴定、查询和冻结。
5、申请新证据。审判长询问被告人:“是否有新的证据要求出示?”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勘验。法庭应对上述申请作出决定是否同意。
6、申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公诉人、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法庭应对上述申请作出决定是否同意。这是今年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中增加的一项程序。
1、审判长宣布法庭调查结束,法庭辩论开始。
2、公诉人发表公诉词。
3、被害人发表控诉意见。
4、被告人陈述和辩解。
5、辩护人发表辩护词。
6、互相辩论。
7、辩论中发现可能影响判决的新事实,审判长宣布停止辩论,重新进行法庭调查。
8、刑事部分辩论结束后,控辩双方对民事部分进行辩论。
9、被告人做最后陈述。
审判长询问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是否愿意调解。若双方都要求调解,法庭可以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进行调解。若没有附带刑事诉讼或一方不愿意接受调解,则不予调解。
1、审判长宣布休庭。
2、控辩双方向法庭移交证据。
3、当事人核对笔录并签字。
4、合议庭成员对控辩双方的意见进行评议,评议过程保密。
5、合议庭成员若存在重大分歧或不同意合议庭意见,将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并决定。
6、制作判决书。
7、继续开庭,宣读判决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案件审理期限的规定。其中规定了不同类型案件的审理期限以及可以延长的特殊情况。审理期限不包括鉴定、补充侦查等期间。目的是确保公正、高效处理案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公诉案件转为自诉案件的和解程序。当事人有权进行和解并签订协议书。自诉案件包括被害人报案、提供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等。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但某些案件不适用调解程序。审理期限根据被告人是否羁押有所不同,未羁押的应在六个月内宣判。
刑事案件二审的审理期限及相关规定。法院应在两个月内审结上诉、抗诉案件,但特定情况可延长。地方各级检察院只有在一审判决、裁定有错误时才可抗诉。第二审法院在审理被告上诉的案件时不得加重刑罚,但检察院抗诉或自诉人上诉的案件不受此限。同时,上诉不加刑原则在二
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辩护人是专门维护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其职责范围明确,只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而非全部权益。辩护人与公诉人、审判人员的职能不同,其诉讼地位平等,都是依法履行职责。同时,辩护人与审判人员之间存在协助与配合关系。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