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公诉案件,是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需要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是需要由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依法提起公诉的。那么,对于公诉人申请回避的由谁决定呢?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详细为您介绍具体内容。
一、回避的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察人员在具备以下情形之一时,应当自行回避,且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其回避:1. 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2. 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存在利害关系;3. 曾担任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4. 与本案当事人存在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二、回避决定的主体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决定应由相应的负责人作出决定:1. 审判人员回避,由所在法院的院长决定,若院长本人回避,则由本院的审判委员会决定;2. 检察人员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决定;3. 侦查人员回避,由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若负责人本人回避,则由同级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委员会决定。
三、回避决定前的证据和诉讼行为的效力问题
关于回避决定作出前所取得的证据和进行的诉讼行为是否有效的问题,根据公安机关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对于侦查人员和检察人员在回避决定作出前所取得的证据和进行的诉讼行为,可以由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负责人、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其是否有效。
四、公诉人申请回避决定的权力
在法庭审判中,如果当事人申请公诉人回避,由检察长决定是否回避。
五、回避制度的目的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旨在确保司法人员在案件审理中保持中立无偏的地位,以保障当事人受到公正对待,并尤其确保其获得公正审判的机会。
六、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责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九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审判活动监督中,如果发现人民法院或审判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应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出席法庭的检察人员发现法庭审判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应在休庭后及时向本院检察长报告。人民检察院对违反程序的庭审活动提出纠正意见,应由人民检察院在庭审后提出。综上所述,在现行法律制度下,出庭支持公诉的公诉人对于法庭组成人员违反回避规定的行为,只能在休庭后向本院检察长报告,由人民检察院在庭审后提出纠正意见,而不能在庭审中申请审判人员回避。这一安排旨在保障司法程序的顺利进行,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