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民事诉讼回避 > 刑事回避制度存在的五个问题

刑事回避制度存在的五个问题

时间:2025-07-06 浏览:1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82583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与其所承办的案件或者案件的当事人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刑事案件的公正处理,因而不得参加该案件的审判、检察、侦查等活动的一项诉讼制度。目前,我国刑事回避制度的规定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事由范围狭窄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近亲属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然而,从司法实践来看,这一规定远远不能涵盖所有特殊关系,包括姻亲关系和其他与当事人关系亲密的旁系血亲关系,如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等。

二、举证责任不明确

刑事回避制度规定的几种情形的举证责任在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一般诉讼原则中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举证责任应由当事人承担。然而,在当事人对案件承办人的基本情况不清楚的情况下,当事人如何能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案件承办人符合回避条件呢?

三、改变管辖问题

现行回避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单个司法人员的中立性和公正性。然而,如果主要负责人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甚至是案件的相关当事人,那么由该单位的任何人员办理案件都难以保持中立性,其执法办案的结论也难以产生公信力。然而,我国刑事诉讼法只对个人回避作出了规定,没有就主要负责人个人回避后是否改变管辖或就单位回避(即“全体回避”)作出规定。

四、责任追究不严格

尽管刑事诉讼法就当事人申请回避和司法人员自行回避作了规定,但对于司法人员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所承担的责任并没有严格规定。虽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一条的规定,二审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一审过程中司法人员应该回避而没有回避的情况应该撤销原判、发回重审,但该规定只对案件本身进行约束,没有涉及个人承担后果的规定。对于司法人员明知具有应当自行回避的情形之一,故意不依法自行回避或对符合回避条件的申请故意不作出回避决定的行为,《检察人员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暂行办法》、《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等虽然规定了相应的制裁措施,但仅规定予以批评教育、组织调整或给予纪律处分,责任过轻,无法有效制止故意违反回避制度的行为。

五、交流回避不明确

近年来,司法机关内部人员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然而刑事诉讼法对于这种交流回避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例如,曾经是公安机关侦查办案人员的人员在调入检察机关工作后,能否担任该案的公诉人;负责案件起诉的检察人员在调入法院工作后,能否担任该案的审判人员等。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危险化学品经营方式及所需材料

    危险化学品的四种经营方式以及申请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所需的材料。包括零售(加油站、非加油站)、批发(带、不带储存设施)等经营方式,以及申请过程中需提交的营业执照、主要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相关证件、租赁合同、安全管理制度等材料。此外,还涉及换证企业的相

  • 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内中方干部的管理办法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方干部的管理办法,包括董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命、聘用合同制度、流动和争议解决以及合营企业中方高级管理人员的条件。旨在提高中方干部素质,保障企业的用人自主权,并依据相关法规制定管理办法。

  • 雇佣未成年工需办理登记手续

    用人单位雇佣未成年工的相关要求和规定。用人单位在招收未成年工时需要进行特殊保护和登记制度,并向劳动行政部门办理登记手续。未成年工必须携带《未成年工登记证》上岗,且用人单位应为其提供职业安全卫生教育和培训。同时,用人单位应定期对未成年工进行健康检查,并

  • 制定两审终审制度的出发点

    我国两审终审制度的目的和实践问题。该制度通过给予审判者审判权,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通过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机制确保判决的正确性。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立法不足和司法执法不当等原因,该制度未能充分实现其意义。特别是随着案件数量的增多,地方保护主义

  • 财产保全:保障生效判决有效执行的法律制度
  • 刑事案件庭审调查笔录的重要性及现状
  • 举报行为的法律意义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