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损害是指环境污染导致他人财物减少或毁损的情况。环境污染对人身财产造成的损害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人身损害是指与人的人格、身份密切相关的合法权益所遭受的损害。环境污染导致的人身损害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公民的健康权利和生命权受到侵害,导致身体伤害或死亡。其次,精神损害指的是公民的心理和精神受到侵害,产生恐惧、悲伤、怨愤、绝望、羞辱等精神痛苦。
传统的侵权民事责任要求受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如果一项行为没有造成他人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行为人不承担任何民事责任。然而,在环境民事责任中,损害事实不仅包括一般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还包括对环境的损害。环境损害表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生活环境受损。人们只有在一定的环境质量限度内才能正常舒适地生活。如果超过这一限度,意味着生活环境受到损害,人们无法舒适地生活。例如,由于大气污染,居民无法打开窗户,无法在室外晾晒衣物、散步或乘凉。又例如,噪音使人心情烦躁,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最典型和具体的生活环境损害是采光和通风受阻,最终导致阳光权和通风权这类具体环境权益的出现。
其次,生态环境受损。阳光、水和森林等环境要素相互联系、作用和制约,构成各种生态系统。每个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其中包括被人们确认的财产价值。例如,森林系统的生态功能包括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保持水分、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阻隔噪音,提供各种木材产品等等。然而,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如果其中任何一部分受到损害,都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平衡失调的后果十分严重。以森林为例,森林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森林更新困难、木材产量减少、气候更加干旱、洪水危害加重、农业生产条件破坏、珍稀野生动物生存和繁殖条件恶化等等。科学研究表明,一颗50年的大树,其木材价值仅占总价值的1/9,可见生态环境损害不仅仅是某种环境要素本身的损害,还会导致其他多种损害。
中国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的不完善及其影响。现行《环境保护法》虽确立了赔偿制度,但缺乏实施细则和代表公众及国家环境权益的诉讼制度。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实践中的赔偿难以实施,间接、潜在和远期影响无法获得赔偿,环境权益受损。为此,建议提升环境权益的法律地位,修
农村污水处理工艺的多样化问题。由于农村地区的客观环境差异较大,污水处理方式不能单一,需因地制宜、系列化。在选择工艺时,需考虑运行费用低、减少污泥量、适当的处理深度排放标准和中水回用等因素。同时,应根据农村所在区域的不同,参照地方标准确定污水排放标准,
环境税的发展历程。从经合组织环境委员会提出的“污染者付费”原则开始,环境税逐渐发展并多样化,包括排污税、碳税等。同时,发达国家推行绿色税收政策,进行绿色税制改革,环境税已成为主要的环境政策手段。此外,还介绍了典型的环境税如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噪声税
海洋环境污染责任及处罚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于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需采取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的措施。若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导致污染损害,第三者也应承担责任并赔偿。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行为将受到行政处罚,而环境监督管理人员若滥用职权等导致污染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