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规定,当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时,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对应当归还的罚款或应当支付的款项,通知银行从该行政机关的账户中划拨;
(二)对于在规定期限内不履行的情况,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机关负责人按日处以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罚款;
(三)将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的情况予以公告;
(四)向监察机关或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接受司法建议的机关,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
(五)对于拒不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且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情况,可以对该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拘留;如果情节严重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政不作为与滥施权力、乱作为不同。滥施权力者是利用权力超出合法权限或不依法定程序,以谋取私利,涉嫌贪污受贿。而行政不作为则是指行政机关不履行或少做权限内该做的事情,即不履行法定职责,严重阻碍国家法律的顺畅实施,导致法律的重要作用削弱,行政相对人甚至社会公共利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行政不作为是行政领域的另一种腐败行为。
在现代社会,政府应该承担为市场、企业提供服务、信息,协调社会秩序的角色。如果行政不作为行为大量存在,政府就背离了公共权力机构的职能。另一方面,政府经常越权干预市场交易关系,对市场进行指挥而不是指导,对应该不管的事情不作为,对不应该管的事情乱作为,这经常导致市场失灵,政府行为缺乏适当的定位。
行政不作为行为也侵犯了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通常以行政行为和明示方式履行国家的行政管理职能,而这种管理职能是法律赋予的必须履行的硬性规定。但是,如果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不作为的方式不履行或拖延履行应当履行的法定职责,就会导致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行政不作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行政诉讼法中的诉讼程序。包括一审、二审和执行阶段的内容。一审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或复议机关逾期未作决定,可在规定时间内提起诉讼。直接起诉必须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和裁判。二审是上级法院对下一级
行政诉讼的范围和类型,涵盖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对行政主体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行政行为不服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多种情况,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许可、资源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确认、行政征收、行政不作为、侵犯经营权、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限制竞争等方面。
中国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规定。被告需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供证据和规范性文件,逾期不提供或无理由逾期提供则视为无证据。原告在行政诉讼中也需承担一定举证责任,如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证明自己提出申请的事实等。如需咨询相关法律问题,请前往法律咨询渠道。
行政不作为判决后仍不作为的处理措施,包括采取法律措施对行政机关进行处罚,如罚款、公告等,同时向监察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文章还深入分析了行政不作为的危害,包括行政腐败、政府职能错位以及对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侵犯。表现方面,主要介绍了依申请和依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