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房地产 > 其它房产知识 > 房地产产权 > 房屋居住权的法律界定

房屋居住权的法律界定

时间:2025-07-04 浏览: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414506
最近新颁布的民法典中增加了不少的新法律制度,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用益物权中的居住权。那么,民法典中房子居住权是怎么界定的?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进行相应的解答,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以下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房屋居住权是指对他人所有的住房及其附属设施占有、使用的一种用益物权。根据《民法典》第159条规定,居住人可以根据合同约定,享有对他人住宅的占有和使用权,以满足他们的生活居住需求。

一、居住权的性质和内容

1. 居住权是人役权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权利内容主要是居住的权利。居住人可以因居住的目的使用房屋,并可以排除房屋所有人或第三人对其使用权的干预。

2. 居住权的内容只能用于居住,不能包含其他目的,尤其是商业目的。居住权的客体是已经存在且适合居住的建筑物,例如房屋。居住权的范围不仅包括满足个人需求,还包括与居住人同住的家庭成员、负有照顾义务的人或允许共用的人。此外,宠物也包括在居住权的利用范围内。居住权不可转让给他人以形成他人的独立使用权。

3. 居住权具有专属性,其设立目的是保障居住人的晚年生活,因此不得转让或继承。

4. 居住权是无偿的。古代罗马法中的居住权解决了女性或奴隶老无所养的问题。现代居住权制度主要解决父母、无房的离婚女性和受雇人(如保姆)的权利问题。因此,居住权设定是基于恩惠的,是无偿的。

二、房屋产权的取得方式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房屋产权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取得:

1. 购买取得:购买是人们取得房屋产权的主要方式。在购买房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考察所购房屋的合法性,是否具备完备的手续,卖房人是否具有合法身份;

(2)与卖房人签订购房合同,合同中应详细写明房屋的地理位置、购买方式、价款、付款方式、双方权利义务等条款;

(3)及时到房管部门办理登记和过户手续。

2. 建设取得:建设者投入一定资金建造房屋,因此享有对所建房屋的产权。在建设过程中或取得产权前,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建设用地的合法性,是否经过有关部门批准;

(2)注意相关手续的合法性,如是否有立项、规划、开工等手续;

(3)注意房屋质量是否合格,是否有质量检验合格单。

3. 受赠取得:原产权人通过赠予行为将房屋赠送给受赠人。在办理房屋赠予手续时,赠予人与受赠人应签订书面赠予合同,并到房管部门办理过户手续。如果赠予人将房屋赠予他人以逃避法定义务,利害关系人主张权利时,赠予行为无效。

4. 抵押取得:房地产抵押是指抵押人以合法房地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抵押是一种担保行为,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优先受偿权,享有优先受偿权时,抵押权人有权收回抵押物。

居住权可以通过书面合同设定,但要以登记为权利设立的要件,也可以通过遗嘱设定。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房屋确权诉讼所需资料及程序

    房屋确权诉讼所需的资料及程序。法人需要提交包括建房计划批文在内的十项资料,个人需提交土地使用权证等五项资料以及其他附加资料。房地产相关法律规定涉及转让抵押、价格评估、成交价格申报等方面。诉讼程序包括提起诉讼、缴纳受理费、准备起诉书和相关证据、递交起诉

  • 土地使用权单位撤销后能获得补偿吗

    单位撤销导致土地使用权被收回的情况下的补偿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因单位撤销导致土地使用权被收回,单位本身不需要进行经济补偿,但在特定情形下,如满足公共利益或实施城市规划等需要,政府会对土地使用权人进行适当的补偿。

  • 房改房转让是否需要交纳土地出让金

    房改房转让是否需要交纳土地出让金的问题。房改房具有经济适用房的性质,土地是通过划拨方式取得的,交易时需取得完整产权并补交土地出让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未满特定时间不可直接上市交易,但可政府回购;购房满后上市转让需按标准交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取得完全产

  • 购买集资房需签订何种合同

    购买集资房时需签订何种合同的问题。购买集资房应签订书面的房屋买卖合同,内容涵盖当事人信息、房屋状况、销售方式、价款等。集资房买卖受法律保护,但需符合相关规定,如购房人需拥有有限产权,不满一定期限不得转让等。各地具体政策可能存在差异。

  • 法院是否有权拍卖公房以偿还个人债务?
  • 运城铂郡东方土地使用纠纷问题的法律处理方式
  • 沈阳市商业用地年地租及出让金标准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