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当保证合同明确约定保证人承担一般保证责任时,保证人才能享有先诉抗辩权。在我国,连带责任担保是普遍适用的,而一般保证担保则是例外情况。
根据担保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可以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仲裁,并且债务人财产经过法律强制执行仍无法履行债务之前,拒绝承担保证责任。这意味着保证人在诉讼、仲裁或强制执行程序中的任何时候都可以行使先诉抗辩权。
先诉抗辩权的行使只是暂时拒绝履行债务,延缓保证责任的承担,而并非完全免除保证责任。
担保法明确规定,当主债务的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时,起诉保证人的诉讼时效也同时中断或中止。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主债权人先起诉主债务人,等待判决结果后再起诉保证人,从而保障了一般保证人先诉抗辩权的行使。如果债权人在主债务人财产强制执行前未履行对主债务人的财产强制执行的义务,将自行承担债权无法清偿的后果。
一旦保证人行使了先诉抗辩权,债权人有责任先对主债务人的财产进行强制执行。如果债权人放弃或怠于行使这一权利,导致可供执行的财产无法被执行,保证人可以请求法院在提供的可供执行财产的实际价值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这一规定从实质上保障了一般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
一般保证人的抗辩权行使方式,介绍了先诉抗辩权的前提条件、时间和条件、效果以及保障一般保证人的权利,包括诉讼时效中断和中止的相关规定以及保证人提供财产情况的影响。这些规定旨在保障一般保证人的权利并明确其先诉抗辩权的行使方式。
保证合同的要素,包括被保证的主债权种类、数额,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保证的方式和担保的范围等。同时,文章还涉及了保证合同的适用规定,包括保证人为公司提供担保的情况、担保合同无效但主债有效的情况以及主债无效导致担保合同无效的情况等。
保证方式的约定对能否直接起诉担保人的影响。根据《担保法》,保证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一般保证下,需先起诉债务人并依法强制执行其财产后,才能起诉保证人;连带责任保证或未约定保证方式的情况下,债权人可直接起诉借款人或保证人。
诉讼过程中申请人自愿解除保全措施或申请撤诉的情况,以及被申请人提供财产担保和其他应解除保全措施的情形。当申请人提出解除保全措施或撤诉并得到法院许可时,保全措施目的已不存在,法院应及时解除诉前保全。同时,法院应严格审查被申请人提供的担保,担保可以是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