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提出了以下基本原则:
1. 强化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避免多头管理和重复评价,维护质量认证工作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市场主体地位,促进供需对接和结构优化。
3. 将质量认证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质量发展机制。
4. 以自愿开展为主、强制实施为辅,对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等方面的产品依法实施强制性认证,鼓励企业参与自愿性认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意见》明确了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措施:
1. 目标:通过3-5年努力,我国质量认证制度趋于完备,各类企业组织的质量管理能力明显增强,主要产品、工程、服务的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品牌。
2. 措施:
2.1 推广质量管理先进标准和方法:积极采用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标准,打造中国质量管理“工具箱”,并开展百万家企业学习应用新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活动。
2.2 强化政府职能转变和质量基础建设:鼓励各级政府部门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和政府公信力,推动各行业抓质量提升。
2.3 质量管理体系升级行动:运用国际先进标准和方法提升认证要求,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系统性升级,带动企业质量管理的全面升级。
《意见》要求深化质量认证制度改革创新,具体要求如下:
1. 强制性认证: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对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等方面的产品依法实施强制性认证。
2. 认证活动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监管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共享平台,推行“互联网+认证监管”方式,加强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获证企业、产品的联动监管,确保认证有效性和公信力。
《意见》还提出了培育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和深化质量认证国际合作互认的具体要求:
1. 培育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检验检测认证业务,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2. 深化质量认证国际合作互认:开放检验检测认证市场,鼓励外资机构进入国内市场,引入国外先进认证标准、技术和服务,提高引资引智引技的质量效益。
通过上述措施和要求,中国将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提升质量管理能力,推动质量水平的提高,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品牌。同时,通过强制性认证和监管措施,确保产品的安全、健康和环保等方面的合规性。中国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涉安全等产品须强制性认证具体内容是什么
中国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措施以及深化质量认证制度改革创新。涉安全等产品须强制性认证,同时推广质量管理先进标准和方法,强化政府职能转变和质量基础建设,培育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和深化质量认证国际合作互认。
消费者在购买不合格产品时的投诉渠道,包括向商家协商和向工商管理部门投诉。同时,文章详细列举了经营者可能面临的处罚情形,如商品不符合安全要求、质量不合格、销售禁止商品等。对于产品质量问题的举证要求,消费者需提供产品原物、制造者销售者证明、有关部门质量鉴
企业申请产品质量体系认证的自愿性质及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可自愿进行质量体系认证以提升市场信誉度和竞争力,但不得被强迫。违反认证规定的企业将受到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包括责令停止销售、罚款等。认证证书在特定情形下会被撤销。同时,禁止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
产品质量认证的依据及分类。认证机构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和评定所依据的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认证依据有所不同,如一般产品以具有国际水平的标准为依据,名特优产品则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确认的标准为依据。此外,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