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和监狱法的规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在监狱或其他指定场所执行刑罚。在执行期间,无论犯罪分子的劳动能力如何,都应参加劳动,并接受教育和改造。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能认罪服法、接受教育、改造,并表现出确实的悔改和立功行为,有可能获得减刑。减刑的结果是将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具体减刑幅度根据犯罪分子的情况而定。
此外,如果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刑罚达到10年以上,还有可能获得假释。假释是指提前释放犯罪分子,使其继续在社会上履行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犯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适用减刑和假释的规定。这些犯罪行为严重且危害性大,因此被法律规定为不符合减刑和假释条件的例外情况。
无期徒刑的执行和改造过程。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在监狱等机构执行刑罚,并参加劳动、接受教育改造。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分子可获得减刑或假释,但累犯和因暴力犯罪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适用这一规定。
数罪并罚原则的三种形式,包括吸收原则、并科原则和限制加重原则。吸收原则以轻刑被重刑吸收为原则,但存在重罪轻罚的缺陷;并科原则虽然公平但可能导致刑罚过于严厉,执行困难;限制加重原则在坚持有罪必罚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处罚方式,但仍存在局限性,
短期罪犯的减刑程序和条件。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建议,并组成合议庭审理。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表现悔改或立功可减刑。重大立功表现包括阻止犯罪活动、检举犯罪等。减刑后的刑期不能少于规定的限度。
监狱减刑和假释的提请程序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目前程序缺少权力制衡,不符合公诉权启动审判权的理论。建议重构减刑假释程序,由检察机关统一行使减刑假释的提请权,将审理方式改为个案审理和公开开庭审理,并赋予罪犯相应的权利。法院裁定应送达检察院并接受其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