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条的规定,诉讼中的承认、众所周知的事实和自然规律及定理、预决的事实、推定的事实以及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被规定为当事人免于举证的范围,但对于仲裁裁决的证据效力并没有明确规定。只有《最高人民法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9条将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作为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的事实。因此,可以看出仲裁裁决的诉讼证据效力是有限的。
作为一种诉讼外解决争议的方式,仲裁制度与司法制度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张力。法庭对仲裁庭存在着一种根本性的不信任,因此国家权力通过法院的司法干预一方面要保持对仲裁的控制权,另一方面又要确保仲裁制度历史形成的自治性价值不至于因过度的监督而丧失殆尽。其中矛盾最为明显的就是仲裁程序是否受民事证据法的制约问题。
在英国,虽然一些教科书承认仲裁程序不受证据规则的束缚,但仍将证据规则的基本框架复制下来,并尽可能减少背离规则的情况。同时,仲裁也试图采用比法庭更不正式的诉讼程序,如郡法院的仲裁程序明确规定不能适用严格的证据规则。《1996年仲裁法》试图引入完全弹性的诉讼程序,允许法庭决定所有的程序和证据问题,要服从于当事人就任何事项达成和解的权利。法庭可以在文件展示、向证人提问的方式以及是否适用证据规则的问题上适用裁量权。由于仲裁人可以从非法律专业中挑选,因此,许多人不可能自愿选择将自己淹没于证据法这滩浊水之中。
仲裁程序试图摆脱证据规则束缚的同时又总是难以彻底摆脱证据规则的影响。对此,许多学者以仲裁制度的自然公正原则为理论基础对在仲裁中严格适用证据规则作出批驳,即仲裁员(对证据)只有一个要求:符合自然公正。自然公正原则是自然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后来发展成为各国司法程序的基本原则。仲裁制度产生后也将这一原则借鉴过来,更加重视其在仲裁程序中的作用,并成为与诉讼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原则至少包含两个基本内容:1.仲裁员必须独立行使仲裁权力,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影响(包括指派其担任仲裁员的一方当事人);2.当事人的陈述和意见必须被充分听取,这是自然公正原则的最基本的含义。这些陈述和意见包括申请人的申请意见、被申请人的答辩意见、申请人的举证及就证据所做的说明、被申请人的反驳意见及必要的反证、对专家证人意见的意见、有反诉时反诉各方就反诉问题的证据和意见、当事人最后的陈述意见以及是否同意调解的意见。无视当事人意见的裁决将受到质疑,严重时会被撤销。可见,自然公正原则作为仲裁过程中的起码要求已经渗透到仲裁的各个环节,成为一项公认的仲裁基本原则。证据规则作为仲裁程序的重要环节,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公正原则的修正。
仲裁证据形式规则是指仲裁证据的分类及仲裁证据的构成要件等。依据不同的标准会对仲裁证据得出不同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方法大致有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本证与反证、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言辞证据与实物证据等。英国的证据法规定有三种证据类型,分别是口头证据、文件证据和实物证据。我国学者多采用现行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证据分类方法,将证据分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等七类证据。
根据《国际律师协会关于国际商事仲裁的取证规则》,仲裁证据主要包括书证(文件)、事实证人、专家证人(包括当事人专家证人和仲裁庭专家证人)和仲裁庭专家勘验五类。从这些证据种类来看,仲裁证据具有不同于诉讼证据的特征:
中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仲裁证据的证据效力规定的不明确性,并分析了仲裁制度对证据的特殊性要求。仲裁程序试图摆脱证据规则的束缚,但又受到自然公正原则的影响。自然公正原则要求仲裁员独立行使权力,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成为仲裁程序中的公认基本原则,证据规则也因此
先予执行的执行法院、背景、定义与措施、条件等内容。先予执行是在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为满足当事人生产或生活上的迫切需要,在判决前裁定一方当事人给付另一方一定财物或实施某种行为,并立即执行的措施。其执行法院为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先予执行需符合一定条件,包
法院对房产保全的法律规定及注意事项。法院对不动产的保全期限有明确限制,动产查封期限不超过一年,不动产查封期限不超过两年。债权人在进行债权财产保全时需注意积极查找债务人财产,合理确定保全范围,并加强对被保全财产的监控,防止债务人转移或处分财产。同时,债
原告能否给证人钱财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原告不得给证人钱财。证人出庭需经法院许可,其证言需经过质证查实才能作为定案依据。同时,保障证人的安全十分重要,对于特殊案件的证人还有特殊保护措施。证人因作证而支出的费用可以得到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