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名称权,又称商号权,是商业名称合法使用人基于商业登记而对其使用的名称所享有的排他性专有使用权。
根据《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享有名称权。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有权使用、依法转让自己的名称。
根据《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在姓名权或名称权受到侵害时,公民或个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公民的姓名是代表自己并与他人相区别的符号,它表现公民的名誉,因此,姓名权是人格权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公民信用的盗用、假冒、污辱等行为是对其人格权的侵权,公民有权请求排除侵害,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而企业作为市场交易主体,为了与其他经营者区分开来,同样享有名称权。民法关于公民姓名权保护的法理原则同样适用于企业。然而,企业的人格权不仅包含精神利益,还包含物质利益,这是企业的盈利性所决定的。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和第21条规定了对他人企业名称或者姓名的保护。
商业名称权与《民法通则》中的姓名权是否完全一致呢?在本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民法上的姓名权和名称权都属于人格权的内容,是从法律主体的精神利益即人格的角度进行立法。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所规定的名称和姓名因被用作经营者的表征,主要显示商品的主体及来源,具有商业价值,已从单纯的人格权,进入无形财产权的范畴。
换句话说,名称和姓名既具有精神上的利益,也具有物质上的利益,《反不正当竞争法》则侧重保护后者。它的立法理由是:当一个主体进入商业运营以后,其姓名的精神价值会产生物质利益,二者之和构成独立的商业价值;企业名称表彰商品来源,象征信誉,良好的信誉是企业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后的结果,它会大大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对企业名称权的侵犯,会使该企业失去部分市场份额,利润减少,实质上是对企业财产权的侵犯。因此,姓名或名称的使用,究竟为人格之象征,还是表征营业,是《民法通则》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分别将其作为规范对象的主要区别所在。《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将厂商名称归属于工业产权进行保护,其立法的理由亦是因其具有财产价值。
分居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分居协议是夫妻在不解除婚姻关系的前提下达成的终止夫妻同居义务的书面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孩子的临时抚养、财产占有和处分、分居期限等。分居协议具有合同性质,符合自愿合法原则即具备法律效力。为避免争议,可请律师起草和鉴证。在撰写分居协
侵权责任法中的免责事由的具体内容,包括被侵权人过错、受害人故意、损害由第三人造成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免责事由的分类,包括一般免责事由和特别免责事由,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对损害发生的作用和责任大小不同。具体能否适用免责事由需要根据具体案件和法
滥用职权罪和徇私舞弊罪的性质和刑罚。滥用职权罪是刑事犯罪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若滥用职权导致重大损失,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和拘役等。徇私舞弊罪同样受到法律制裁,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犯罪嫌疑人也会受到相应处罚。此外,还有其他相关法律进行具体
外交豁免权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它包含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外交豁免权是各国授予外交代表的外交特权,旨在方便其履行职务。包括使馆财产和档案不受侵犯、外交邮袋不受开拆或扣留等。除外交代表外,其他特定人员也享有此权利。但外交代表若以私人名义从事商务等活动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