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求或同意中断时效的情况下,书面通知应在相对人收到时作为中断事由的终止;口头通知应在相对人了解时作为中断事由的终止。当重新计算时效期间后,如果权利人再次提出请求或义务人再次同意履行义务,诉讼时效可以再次中断。
(2) 提起诉讼或仲裁中断时效的情况下,诉讼时效会在诉讼终结或法院作出裁判时终止;如果权利人申请执行程序,则在执行程序完成时终止。
(3) 调解中断时效的情况下,如果调解失败,则以失败时作为中断事由的终止;如果调解成功并达成合同,则以合同规定的履行期限届满时作为中断事由的终止。
(1) 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2) 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3) 权利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
(4) 其他与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情形。
根据2017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根据其他法律的规定,也可以有不同的时效期间。
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开始计算。根据其他法律的规定,也可以有不同的计算起点。但是如果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将不予保护;特殊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
以下情况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1) 要求赔偿身体伤害的;
(2) 未声明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的;
(3) 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4) 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毁的。
中国法律中撤诉对诉讼时效的影响。对于起诉后撤诉是否导致诉讼时效中断的问题,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本文从撤诉后重新起诉的角度阐述了诉讼时效不中断的理由,包括促使当事人及时行使权利的目的、撤诉是对起诉的完全否定以及避免滥用诉讼权利的原则。
保证期限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包括:权利人提起诉讼、权利人在诉讼外向义务人提出权利要求、义务人向权利人表示同意履行义务。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无效,待中断事由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刑事诉讼中诉讼中止和诉讼中断是不同的,两者的区别包括原因不同、恢复审理的时间不同、作出的方式不同等。诉讼时效中止是时效完成的暂时障碍,中止前已进行的时效期间仍然有效,待中止事由消除后时效继续进行;而诉讼时效中断则是时效完成的根
信访能够中断行政诉讼时效。通过信访是可以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而对于诉讼时效中断之后,而当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他人侵害的时候,应当积极申诉办理,并且要注意诉讼时效,否则不会再受理案件。中断诉讼时效的事由包括提起诉讼(起诉)、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请求)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