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检察机关撤销附条件不起诉后,提起公诉的期限没有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在撤销附条件不起诉后的七天内提起公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二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对于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十五日。对于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且符合速裁程序适用条件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十日以内作出决定。对于可能判处有期徒刑超过一年的案件,可以延长至十五日。
对于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案件,如果改变了管辖,审查起诉期限应当从改变后的人民检察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对于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撤销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并提起公诉:
对于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没有出现上述情形的,考验期满后,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要提起公诉,需要满足以下具体条件:
所谓“犯罪事实”指的是影响定罪量刑的犯罪事实。具体情形如下:
(1) 属于单一罪行的案件,已经查清的事实足以定罪量刑或者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已经查清,而无法查清的事实不会影响定罪量刑;
(2) 属于多个罪行的案件,部分罪行已经查清并符合起诉条件,而其他罪行无法查清;
(3) 无法查清作案工具、财物去向,但有其他证据足以对被告人定罪量刑;
(4) 证人证言、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被害人陈述的内容中主要情节一致,只有个别情节不一致且不影响定罪。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上述情形,应当以已经查清的罪行为基础提起公诉。
以上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在办理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中,如果检察院发现遗漏了依法应当移送审查起诉的同案犯罪嫌疑人,应当建议公安机关补充移送审查起诉。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案件,检察院也可以直接提起公诉。
人民法院不予立案的六种情形,包括违法起诉、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以及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事项。同时,也列举了法院应当立案的五种情形,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执行案件以及赔偿申请。
消费公益诉讼的界定和法律处理。消费公益诉讼源于罗马法中的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包括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的狭义公益诉讼和公民等提起的私益诉讼。处理时需区分两种诉讼方式,遵循双轮驱动原则,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处分权。《解释》规定了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的交叉处
该摘要主要介绍了非法经营罪判决书的内容和相关法律依据。首先,判决书包括被告人的基本情况、辩护人和公诉人的情况。其次,判决书认定了相关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依据。最后
死刑案件的辩护人有权利和义务:1、提供证据和意见,证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无罪、罪轻或减轻、免除刑事责任;2、代理申诉和控告;3、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