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欺诈合同由谁举证
时间:2024-04-06 浏览:2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起诉欺诈合同的举证责任
民事诉讼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起诉欺诈合同的民事诉讼中,原告承担举证的责任。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如果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由于客观原因无法自行收集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进一步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证据。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刑事诉讼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起诉欺诈合同的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公诉案件)。而在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
合同欺诈的常见手段
1.伪造合同
合同欺诈的一种常见手段是伪造合同。欺诈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伪造合同主体、伪造合同内容等手法,虚构合同并骗取他人财物。这可以是直接伪造合同,以此套取他人财物;也可以是先伪造一份合同,并以此合同引诱他人与之签订合同,从而骗取财物。
2.货物引诱
合同欺诈的另一种常见手段是货物引诱。欺诈方利用一些单位或个人对某种紧缺或畅销商品的急需心理,谎称能提供这些商品(如钢材、汽车、铝锭、彩电等),签订虚假的购销合同,并骗取对方的定金或预付款。这种手段使欺诈方伪装成供货方当事人实施。
3.盗用、假冒名义
合同欺诈的第三种常见手段是盗用、假冒名义。这可以是假冒知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理人、业务负责人,利用伪造的证明文件与对方签订合同;盗用他人盖好合同专用章的合同纸、介绍信、合同印章,冒充该公司与他人订立合同;使用他人已作废或遗失的合同纸、介绍信、合同专用章,冒充该公司的业务人员与他人订立合同;擅自刻制他人印章,冒充他人,以他人名义与他人签订合同。
4.虚构主体
合同欺诈的第四种常见手段是虚构主体。欺诈方伪造营业执照,虚构企业名称、资金、经营范围等,并以根本不存在或未经依法登记注册的单位与他人订立合同,以此骗取他人财物。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买卖合同的欺诈防范措施
买卖合同的欺诈防范措施。在订立合同前,应了解对方当事人的信息和资信状况,对代理人签订合同进行了解,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并参照合同范本订立合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防范恶意履行,检查支票支付程序以避免欺诈。同时,要注意买卖合同的漏洞及欺诈行为主体,如代理
-
捉奸在床被迫写下的欠条的法律效力问题
捉奸在床被迫写下的欠条的法律效力问题。依据《合同法》规定,此类欠条因非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且没有欠款事实,不具备法律效力。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包括欺诈、胁迫等手段损害国家利益等。此外,《民法典》生效前,《合同法》中的相关免责条款也有其限制。
-
如何正确确定合同欺诈行为
合同欺诈行为的认定标准,包括主观故意、客观欺诈行为、错误认识产生、非法利益获取等方面。合同欺诈具有隐蔽性、干扰性和破坏性等特点,要求行为人必须主观故意地实施欺诈行为,客观实现了虚假信息的表达且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未进行更正。欺诈行为导致合同当事人地位不平
-
欺诈行为的构成要件
欺诈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欺诈人的故意欺诈行为、实施欺诈行为、被欺诈人的错误认识和意思表示等。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在欺诈、胁迫等情形下可能导致无效或被撤销。当存在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的情况时,当事人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
-
买卖合同中的欺诈手段
-
八级伤残40万私了行吗
-
抵押物可以被其他法院查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