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所有权的产生根源于英国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分庭抗礼。在信托制度出现之前,英国流行的是用益权制度。最初,用益权的目的是规避封建法律对财产转移的限制。根据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约定,用益权产生。然而,在当时的英国,约定的义务并不受法律的强制,因此受托人是否履行与委托人的约定是由他自己决定的,受益人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寻求衡平法院的帮助。大法官以“委托人背信弃义是不道德的,受益人得不到相关财产利益是不公正的”为由,赋予了受益权以衡平法上的效力。结果就是,受托人享有普通法上的所有权(法律所有权),而受益人享有衡平法上的所有权(衡平所有权)。
由于用益权常被用作规避法律的手段,损害统治阶级的利益,英国议会于1535年颁布了《用益权法》,试图通过规定“普通法上的所有权和衡平法上的所有权都归受益人所有”来阻止滥用用益权。然而,人们又在实践中发明了双层用益,即A作为委托人将土地转让给B,约定B为C的用益,而C又是为另一人D的用益而占有土地。在这种双层用益中,只有C的用益权会受到《用益权法》的限制,达到规避法律的目的。然而,D的用益权也失去了法律的保护。因此,在Sambach v. Dalston一案中,衡平法院再次介入,确认了第二层用益中用益权人的合法权益。为了与第一层用益作区别,衡平法院将第二层用益称为“trust”,并将一切不受用益法保护的用益都统称为“trust”。
通过双重所有权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由于规避法律的需要,委托人将自己的财产“转让”给了受托人,使其在外部享有该财产的所有权。这种“转让”符合普通法的要求,因此普通法承认了受托人的“法律上的所有权”。然而,一些不忠诚的受托人却忽略了为受益人持有和管理财产的目的,因为他们知道“为受益人持有和管理财产”只是他与委托人之间的约定,在普通法下,合同不能强制执行,委托人和受益人都无法对他采取行动。因此,衡平法出面干涉,以“正义、良心和公平”的名义。然而,此时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已经由普通法确认归属于受托人,“衡平法当然不能违背议会的制定法,同时,凡是普通法承认的权益,衡平法也予以承认”。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衡平法只能在承认受托人“普通法上的所有权”的前提下,为受益人提供救济,赋予受益人“衡平法上的所有权”,要求受托人履行受托义务。
信托、自益信托和处分信托的定义及其关系。信托是为第三者收益而设定的,自益信托则是为了委托人本身的收益,而处分信托强调受托人对信托财产的使用和支配,旨在增加其价值或收益。特定金钱信托则要求在信托财产运用中明确具体细节。现今社会上实行的信托投资业务属于处
保护信托的法律定义及其作用。保护信托是为防止子女因不良行为导致财产损失而设立的,委托人将财产交给受托人管理,并向子女支付信托收益。若子女破产或发生特定事件,信托将自动终止,并转为自由裁量信托,保护信托财产免受债权人追索。保护信托包含基本信托和自由裁量
诉讼信托与诉讼代理在实施诉讼行为的名义和利益归属、权限、法律关系稳定性及内部法律关系等方面的不同。在诉讼信托中,受托人以自己名义进行诉讼,产生的诉讼利益归属视情况而定,且拥有广泛的诉讼权限,法律关系相对稳定,涉及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三方。而在诉讼代
公益信托的设立及批准程序。首先介绍了公益信托的设立包括确定信托财产和受托人,必须经过公益事业管理机构的批准。接着详细阐述了公益信托的批准程序包括提交申请、审核审批和公告公示等步骤。此外,还介绍了公益信托的活动限制、公益事业管理机构的支持、信托监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