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托财产的来源可以分为三种情形,即受托人因管理信托财产而取得的财产、受托人因处分信托财产而取得的财产以及受托人因其他情形取得的财产。
信托成立后,受托人根据法律规定有义务有效地管理信托财产。在有效管理的过程中,受托人通常会产生一定的收益,这些收益会以一定形态的财产的形式存在。
根据《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23条的规定,受托人可以通过出售、投资、互易等方式处分信托财产。在进行这些处分行为时,受托人必然会取得其他形式的财产,比如价金、实物等。
受托人还可以因其他情形而取得财产,这些情形主要包括委托人根据信托文件或与受托人协商一致追加的财产、受托人因信托财产的灭失毁损而获得的保险金以及受托人在管理、处分信托财产期间因法律法规的变化、税收减免、汇率变动等因素而取得的收益。
营业信托受托人以信托财产名义持有人的身份,直接从信托财产或其收益中获得报酬。举例来说,如果信托财产是公司股份,受托人在取得这些股份后可以委派董事和经营管理者,而这些人员会从公司中领取工资。根据实践中的约定,这些工资通常归受委派人员所有,实质上是一种支付信托报酬的方式。
信托财产的来源和性质,包括受托人因管理、处分信托财产及其他情形取得的财产。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营业信托受托人的报酬归属问题,即受托人从信托财产或其收益中获得报酬的方式。
我国《信托法》中关于财产所有权归属问题的缺陷。该法在借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信托立法时,规定委托人为信托财产的所有人,存在信托与委托难以区分的问题,且无法为遗嘱信托情形下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提供法律依据。信托财产归属问题是信托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需要
信托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及其权利义务。信托当事人包括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各自在信托关系中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委托人拥有知情权、变更信托财产管理方法权等权利,并需保证信托财产合法性和不损害债权人利益。
公益信托的设立及批准程序。首先介绍了公益信托的设立包括确定信托财产和受托人,必须经过公益事业管理机构的批准。接着详细阐述了公益信托的批准程序包括提交申请、审核审批和公告公示等步骤。此外,还介绍了公益信托的活动限制、公益事业管理机构的支持、信托监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