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法既赋予受托人相应的职权,更着重对受托人施加了严格的义务:受托人除依信托文件的约定收取报酬外,不能从信托财产上获得其他任何利益;必须将信托财产与其固有财产分开
1.信托财产与委托人未设立信托的其他财产相区别
信托设立后,信托财产即从委托人的自有财产中分离出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就委托人自身来说,不得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运用、处分或者与第三人进行交易,也不得将信托财产视为委托人整体财产的一部分对外承担责任;就委托人以外的其他人来说,不应把信托财产完全看作委托人的自有财产,在信托存续期间,不能因其与委托人的关系对信托财产主张权利。
2.信托财产独立于委托人的存亡
设立信托后,委托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撤消、被宣告破产时,委托人是唯一受益人的,信托终止,信托财产作为其遗产或者清算财产。受益人是构成信托的基本要件之一,没有受益人或者受益人范围不能确定,信托就不能成立、在委托人是唯一受益人的自益信托中,委托人即是受益人,委托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撤消、被宣告破产,即是受益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撤消、被宣告破产。在此情形下,受益人不复存在,信托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信托自应终止。按照本法第五十四条关于信托终止后信托财产归属的规定,该信托财产归属于作为唯一受益人的委托人,成为委托人自有财产的一部分,并作为委托人的遗产或者清算财产。这样规定,可以防止委托人通过设立信托来损害其债权人的利益。
委托人不是唯一受益人的,信托不因委托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撤消、被宣告破产而终止,信托财产也不作为其遗产或者清算财产,只是委托人的信托受益权需要作为其遗产或者清算财产。这种情形是指在同一信托中,委托人是受益人之一,同时还存在其他受益人。当委托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撤消、被宣告破产时,为保护其他受益人的利益,也为了全部实现信托目的,信托存续。在此情况下,由于委托人对信托仍享有部分受益权,因此可能出现委托人一方面破产,无法清偿债务,一方面又自信托获取大量收益的局面,这对于委托人的债权人显然不公平。因此,本条还规定,委托人死亡或者依法解散、被依法撤消、被宣告破产时,所享有的信托受益权应作为其遗产或者清算财产。
信托财产的来源和性质,包括受托人因管理、处分信托财产及其他情形取得的财产。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营业信托受托人的报酬归属问题,即受托人从信托财产或其收益中获得报酬的方式。
我国《信托法》中关于财产所有权归属问题的缺陷。该法在借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信托立法时,规定委托人为信托财产的所有人,存在信托与委托难以区分的问题,且无法为遗嘱信托情形下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提供法律依据。信托财产归属问题是信托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需要
信托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及其权利义务。信托当事人包括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各自在信托关系中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委托人拥有知情权、变更信托财产管理方法权等权利,并需保证信托财产合法性和不损害债权人利益。
诉讼信托与诉讼代理在实施诉讼行为的名义和利益归属、权限、法律关系稳定性及内部法律关系等方面的不同。在诉讼信托中,受托人以自己名义进行诉讼,产生的诉讼利益归属视情况而定,且拥有广泛的诉讼权限,法律关系相对稳定,涉及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三方。而在诉讼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