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标价是指商家在商品标价签上标明虚假价格,以误导消费者。例如,某饭店在标价签上标明象鼻蚌价格每斤78元,但实际结算时却按每斤200元收费,并声称标价是小象鼻蚌的价格。又如某家具城在商品标价签上标明产地是“意大利”,但实际产地是广东省。
两套价格是指商家采用两套标价簿欺诈消费者。例如,某酒店在点菜时提供价格低的标价簿,但在结账时却按价格高的标价簿结算。消费者点了12种炒菜,但发现其中10种菜肴的价格高于提供的标价簿,多收了36元。
模糊标价是指商家使用误导性文字进行价格宣传。例如,某商厦以“出厂价”搞促销活动,销售某品牌洗衣机,明示“出厂价”950元,但实际出厂价是920元。又如某酒店在门口宣传“特价烤鸭每只38元”,但实际结算时却按48元收费。商家解释称每天前三位顾客才能享受“特价”,误导消费者。
虚夸标价是指商家在经营场所使用夸大的文字进行宣传。例如,某家公司在其店面宣传自己是“全市最低价”,但实际上其商品价格多数高于其他商家,误导消费者购买。又如某公司在店面标示“消费各类手机全市最低价”,但其所称的“全市最低价”无依据,无从比较。
虚假折价是指商家使用虚假的折扣进行价格宣传。例如,某商店使用“全场2折”的宣传文字,但实际上只有2种商品按2折销售。又如某服装商店以公告牌推荐某品牌服装全场8.5折,但实际标价高于折扣价,与原价不符。
模糊赠售是指商家在促销活动中未明确赠送商品的品名和数量。例如,某餐饮公司在门口打出“肥牛午市买一送一,晚市买二送一”的条幅,但未标明赠送商品的具体信息。消费者在消费了一斤肥牛后,仅赠送了一碟价值较低的羊肉。又如某粮店标示买五升某品牌食用调和油赠一,但未标明赠品的品名和数量,实际所赠仅是一小袋花生米。
隐蔽价格附加条件是指商家在促销活动中隐瞒价格使用的附加条件。例如,某百货公司采取“购物返a、b券”的方式促销,但未事先告知消费者b券只能附等值人民币现钞使用,误导消费者在店内循环消费。
虚构原价是指商家在销售商品时虚构原价进行降价宣传。例如,某商场销售皮夹子,使用降价标价签标示原价158元,现价98元,但无法提供原价交易票据。又如某百货商场降价销售某品牌服装,虚构原价3500元,现价190元,但无法提供此次降价前一次交易的原价票据。
不履行价格承诺是指商家不按承诺的价格执行销售。例如,某超市承诺在特定日期内购买某品牌清洁抹布实行买三送一,但实际消费者购买后并未获得赠送。又如销售某品牌酸奶,承诺购买5杯125克装酸奶享受“特惠家庭装优惠20%”,但结算时仍按原价收费。
质量与价格、数量与价格不符是指商家销售商品的质量或数量与标价不符。例如,某机电产品商店将因质量问题而返修的某品牌电冰箱按正品价格销售,质量与价格不符。又如某商店销售价格3元的袋装白糖,标明每袋重量1000克,但实际每袋重量只有750克,数量与价格不符。
根据国家计委对价格欺诈行为的调查,价格欺诈商家可能会被处以罚款等法律制裁。消费者可以通过向相关部门举报价格欺诈行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消费者也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商家承担赔偿责任。
患者知情权的起源、概念及具体内容,分析了患者知情权被侵犯的原因,包括法律监管的缺乏、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医生职业道德的缺失等。同时,提出了完善患者知情权法律保护的建议和对策,包括加大宣传、提高患者医疗知识和法律意识,改革医疗体制,促进医患关系融洽,
宣传单上的价格与店内售价不符时,消费者可以要求店家赔偿的问题。根据合同法规定,如果店家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消费者可以要求适当赔偿。此外,当卖家存在欺诈行为时,消费者可以要求按购买商品的三倍价格进行赔偿。若经营者明知商品或服务有缺陷仍提供,
中国公司法中股东知情权的法律规定。公司法规定了股东的知情权范围,包括财务会计报告查阅权、账簿查阅权和检查人选任请求权等。修订后的公司法扩大了股东知情权的范围,并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的知情权具体行使方式。同时,也讨论了股东知情权制度中的
超市标价与实际收费价格不符的情况。这属于价格欺诈行为,侵犯消费者权益。消费者有权要求超市按照标价收费,退还多收费用,并有权要求双倍赔偿实际损失。消费者可以通过投诉、举报等方式维权,法律依据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权责任法和价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