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如果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存在欺诈行为,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如果不足五百元,则为五百元。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依照该法进行处理。
以下情形之一属于价格欺诈行为:
经营者在标价签、价目表等上所标示的商品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质地、计价单位、价格等,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与实际不符,并以此为手段诱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进行购买。
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同一交易场所同时使用两种标价签或价目表,以低价吸引顾客并以高价结算。
使用欺骗性或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价,诱导他人与其进行交易。
标示的市场最低价、出厂价、批发价、特价、极品价等价格表示无依据或无法进行比较。
降价销售所标示的折扣商品或服务,其折扣幅度与实际不符。
销售处理商品时,未标示处理品和处理品价格。
采取价外馈赠方式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未如实标示馈赠物品的品类、数量或者将馈赠物品伪装为假劣商品。
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带有价格附加条件,未标示或标示不清楚附加条件。
其他具有欺骗性的价格表示行为。
经营者在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有偿服务时,采取以下价格手段之一属于价格欺诈行为:
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虚假优惠折扣,谎称降价或将要提价,诱骗他人购买。
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前做出价格承诺,但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
谎称收购、销售价格高于或低于其他经营者的收购、销售价格,诱骗消费者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采取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短缺数量等手段,使商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与价格不符。
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谎称为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
其他具有价格欺诈性质的手段。
网售产品未标注厂商信息是否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经营者若未告知消费者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构成欺诈行为,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同时,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可能违反行政管理法规,需承担行政责任。对于严
虚假标价、两套价格、模糊标价、虚夸标价、虚假折价、模糊赠售和隐蔽价格附加条件等商家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商家通过各种手段误导消费者,如故意标注虚假价格、使用误导性文字和夸大的宣传语言、虚假的折扣信息以及隐藏附加条件等。这些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破坏了市
价格欺诈行为的法律规定和责任。文章介绍了价格欺诈的概念、类型及危害性,重点阐述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价格欺诈行为的制约与惩罚措施。同时,本文还详细解析了价格欺诈行为的民事、行政及刑事责任,提醒商家遵守法律法规,避免价格欺诈行为的发生。本文旨在增强公众
我国新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和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等文件,并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东提出查阅会计账簿请求时,需书面说明目的。若公司认为请求不正当并可能损害公司利益,可以拒绝并提供书面答复。公司拒绝时,股东可向法院提出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