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遭“会员卡”绑定惹麻烦
近年来,很多行业纷纷推出“预付费式”消费方式,以办理“会员卡”、“贵宾卡”等方式,推出了各种美容卡、健身卡、洗衣卡、洗车卡等预付费式消费卡。然而,许多消费者在被“贵宾卡”、“会员卡”绑定之后,也招来了诸多烦恼,被侵权的事情时有发生。
温女士在一家健身俱乐部花1500元买了一张一年期的健身卡,3个月后,因为一直挤不出健身时间,便向俱乐部提出退卡,要求退还1000元,遭到拒绝,理由是售出的会员卡概不退款。马先生要求退掉洗车卡的原因是洗车排队等待时间总是太长,他去年花1000元办的洗车卡可洗车100次,平均每次10元,洗车店最后倒是同意退钱了,但要按照以前每次洗车30元的标准扣掉此前的洗车费用。李小姐最倒霉,她办的2000元的美容美发卡,不久前去消费时,发现该美容美发店已关门大吉,人去楼空。
日前,22家城市消费维权单位指出,从近年来的消费者投诉情况看,由于一些商家信誉度差、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体系未建立和消费者风险意识不强等原因,预付式消费存在诸多消费风险。
一是服务承诺兑现差。商家通常以高额折扣优惠或免费体验为诱饵吸引消费者,许多消费者在购买预付费式消费卡后,才发现服务不尽如人意。
二是交款容易退款难。消费者一旦被忽悠交了钱,就不由得自己说了算,服务的好与坏,你都得忍着,“贵宾卡”卡面上普遍印有的“一经售出,概不退款”的霸王条款往往使消费者陷于叫苦不迭的境地。
三是商家易主,或破产倒闭,突然蒸发;甚至一些不法经营者借办卡之名敛财诈骗、携款外逃,这种风险往往使消费者的预付费打了水漂,且投诉无主。
四是预付金额、消费情况、所剩余额等资料信息只存在商家的电脑或本子里,一旦发生消费争议,不完全掌握消费凭证、资料的消费者只能任由商家说啥是啥了。
五是权益受损举证难。大多预付式消费不签订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多采取口头形式,缺乏详细、明确的书面约定。会员卡上过于简单的格式条款,多是一些“本卡最终解释权归本单位所有”之类的显失公平合理的条款。这些条款限制消费者的权利,减轻乃至规避了商家所应承担的责任。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因为没有详细明确的约定,消费者往往处于“空口无凭”的尴尬地位。
为此,22家城市消费维权单位提醒广大消费者做到以下五项注意:
一是要多做比较。尽量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不轻信广告和商家的口头承诺,不受促销的诱惑。
二是不要嫌麻烦。在购买时,需仔细了解或详尽阅读有关说明;对于没有合同的,或者预付消费卡卡面上约定过于简单的,要另行签订详细、明确的书面合同;在合同中应明确预付式消费卡的功能、使用范围、有效期限、退款条件、违约责任等细节,特别要注意终止服务、转让等限制性条款。对于约定不清或不公平、不合理的霸王条款,要坚决说“不”。不能图一时方便或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用口头合同代替书面合同。
三是要适度消费。应根据自身实际需要,科学理性购买、充值预付式消费卡,每次充值金额也不宜过多;谨慎选择预付额度过高、服务周期过长的预付式消费,以免因使用时间过长,遭遇商家因经营不善倒闭、逃逸等不确定情况,造成个人损失。
四是要保存证据。应妥善保管服务章程、协议和票据等消费凭证;同时,在每次使用以后,要及时核对消费余额,防止余额被侵吞或盗用。对可挂失的消费卡,在丢失时应及时同商家联系,办理挂失手续。
五是要及时维权。发现商家情况异常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咨询或举报;一旦与经营者发生消费纠纷,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及时维权。
网上购物付款后东西消失的情况及应对措施。建议消费者先与卖家联系并申请退款,了解支付流程和保障功能。若卖家不配合,可考虑起诉。另外,文章也介绍了消费者如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权,包括提起诉讼的法定条件和计算消费者的诉讼时效。
中秋购物时消费者如何面对月饼的质量问题并维护自身权益。建议消费者选择合法经营单位并仔细查看产品包装。在维权方面,消费者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与经营者协商和解、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向相关行政部门投诉以及提起诉讼。若涉及欺诈或健康损害,消费者可要求更高的赔偿
经销商的索赔权利和消费者的投诉权利。经销商根据《产品质量法》享有向生产商索赔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遇到质量问题或对所接受的服务不满意时,也享有投诉的权利。消费者应注意投诉的有效时间,及时投诉并提供详细信息和相关凭证。投诉方式可以选择书面或口头形式
“消费者投诉举报电话”即“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电话的相关内容。该电话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设立的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的电话号码,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并得到了国家信息产业部的大力支持。文章详细介绍了拨打方法和要求以及注意事项,提醒消费者在维权时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