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遭“会员卡”绑定惹麻烦
近年来,很多行业纷纷推出“预付费式”消费方式,以办理“会员卡”、“贵宾卡”等方式,推出了各种美容卡、健身卡、洗衣卡、洗车卡等预付费式消费卡。然而,许多消费者在被“贵宾卡”、“会员卡”绑定之后,也招来了诸多烦恼,被侵权的事情时有发生。
温女士在一家健身俱乐部花1500元买了一张一年期的健身卡,3个月后,因为一直挤不出健身时间,便向俱乐部提出退卡,要求退还1000元,遭到拒绝,理由是售出的会员卡概不退款。马先生要求退掉洗车卡的原因是洗车排队等待时间总是太长,他去年花1000元办的洗车卡可洗车100次,平均每次10元,洗车店最后倒是同意退钱了,但要按照以前每次洗车30元的标准扣掉此前的洗车费用。李小姐最倒霉,她办的2000元的美容美发卡,不久前去消费时,发现该美容美发店已关门大吉,人去楼空。
日前,22家城市消费维权单位指出,从近年来的消费者投诉情况看,由于一些商家信誉度差、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体系未建立和消费者风险意识不强等原因,预付式消费存在诸多消费风险。
一是服务承诺兑现差。商家通常以高额折扣优惠或免费体验为诱饵吸引消费者,许多消费者在购买预付费式消费卡后,才发现服务不尽如人意。
二是交款容易退款难。消费者一旦被忽悠交了钱,就不由得自己说了算,服务的好与坏,你都得忍着,“贵宾卡”卡面上普遍印有的“一经售出,概不退款”的霸王条款往往使消费者陷于叫苦不迭的境地。
三是商家易主,或破产倒闭,突然蒸发;甚至一些不法经营者借办卡之名敛财诈骗、携款外逃,这种风险往往使消费者的预付费打了水漂,且投诉无主。
四是预付金额、消费情况、所剩余额等资料信息只存在商家的电脑或本子里,一旦发生消费争议,不完全掌握消费凭证、资料的消费者只能任由商家说啥是啥了。
五是权益受损举证难。大多预付式消费不签订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多采取口头形式,缺乏详细、明确的书面约定。会员卡上过于简单的格式条款,多是一些“本卡最终解释权归本单位所有”之类的显失公平合理的条款。这些条款限制消费者的权利,减轻乃至规避了商家所应承担的责任。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因为没有详细明确的约定,消费者往往处于“空口无凭”的尴尬地位。
为此,22家城市消费维权单位提醒广大消费者做到以下五项注意:
一是要多做比较。尽量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不轻信广告和商家的口头承诺,不受促销的诱惑。
二是不要嫌麻烦。在购买时,需仔细了解或详尽阅读有关说明;对于没有合同的,或者预付消费卡卡面上约定过于简单的,要另行签订详细、明确的书面合同;在合同中应明确预付式消费卡的功能、使用范围、有效期限、退款条件、违约责任等细节,特别要注意终止服务、转让等限制性条款。对于约定不清或不公平、不合理的霸王条款,要坚决说“不”。不能图一时方便或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用口头合同代替书面合同。
三是要适度消费。应根据自身实际需要,科学理性购买、充值预付式消费卡,每次充值金额也不宜过多;谨慎选择预付额度过高、服务周期过长的预付式消费,以免因使用时间过长,遭遇商家因经营不善倒闭、逃逸等不确定情况,造成个人损失。
四是要保存证据。应妥善保管服务章程、协议和票据等消费凭证;同时,在每次使用以后,要及时核对消费余额,防止余额被侵吞或盗用。对可挂失的消费卡,在丢失时应及时同商家联系,办理挂失手续。
五是要及时维权。发现商家情况异常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咨询或举报;一旦与经营者发生消费纠纷,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及时维权。
消费者在进行产品责任诉讼时所需满足的证据要求,包括证明产品存在缺陷、损害由产品缺陷造成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消费维权的五种途径,包括协商和解、投诉调解、行政申诉、提请仲裁和提起诉讼。消费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汽车产品召回的相关法律规定。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汽车产品相关活动的各方,制造商需履行召回义务并承担费用。当汽车产品存在缺陷时,需按照主动或指令召回程序要求组织召回。召回制度旨在保护消费者安全,促进企业发展,并维护我国消费者国际经济利益。
梁先生在小米公司官网购买手机后,因遇到手机自动重启、程序丢失等问题认为公司虚假宣传而将其告上法庭的案情。法官认为小米公司的广告虽然夸大效果但并不构成民事欺诈,实际交付的手机与广告宣传的配置一致,只是广告描述过于夸张。不当的广告宣传并不等同于欺诈行为,
消费者维权的途径及注意事项。文章介绍了协商和解、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和提起诉讼等维权方式。在协商和解时,消费者需注意经营者的故意拖延、无理拒绝和责任推卸行为。其他途径包括通过消费者协会调解、向相关行政部门申诉和提起诉讼等。诉讼是法定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