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是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旨在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协会有8项公益性职责,包括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等。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消费者协会的性质从社会团体改为社会组织,并重新界定了其组织性质。通过增强消费者协会的力量,进一步发挥组织力量帮助消费者维权,维权效率将大大提高。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予以必要的经费支持消费者协会履行职责。中消协秘书长认为,国家为消费者协会拨付专门经费实际上是以税收分配为每位消费者支付了保护费用,用消费者的钱为消费者办事,不会影响消费者协会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部分商品争议的举证责任由消费者改为商家
根据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如果消费者在接受商品或者服务后的6个月内发现瑕疵,并发生争议,那么举证责任将由经营者承担。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的吴教授表示:“对于耐用商品或者装修装饰服务,由于消费者不掌握相关技术等信息,举证往往比较困难。”此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改将消费者“拿证据维权”的方式转换为经营者“自证清白”,更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的张法官认为,举证责任倒置对于人民法院审理消费者维权案件将产生重大影响,消费者胜诉的几率将会提高。
消费者协会可以代表不特定多数消费者提起公益诉讼
根据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国消费者协会以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消费者协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中国消费者协会法律与理论研究部的陈主任表示,过去,对于损害不特定多数消费者利益的情况,消费者协会通常采取点评、揭露批评等方式进行。现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和省级消费者协会可以通过提起公益诉讼申请禁止,更好地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的杜主任表示,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立了消费者协会组织作为公益诉讼主体的地位,但还需要相应的配套规定,如诉讼费用的收取、律师费用的承担、胜诉后消费者的赔偿方式、经营者不执行法院判决的责任等,需要进一步明确。
向消费者协会、行政机关投诉或申诉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
根据法律和法规,消费者与商店发生争议后,向消费者协会、行政机关投诉或申诉的有效时间为发生争议后的2年内。然而,消费者与商店发生争议后,应尽快向消费者协会投诉,不要拖延时间,因为时间的延长可能导致证据丢失。此外,一些商品如果存放时间过长,很难鉴别其质量问题。特别是实行“三包”的商品,一旦超过“三包”期限,解决争议将更加困难。因此,一旦发生消费争议,消费者应尽快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消费者可以通过书面和口头形式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由于消费者工作和学习繁忙,无法亲自前往消费者协会投诉,可以选择书面投诉并通过邮寄方式送达。在书面投诉中,需要明确购物的时间、商店、商店地址,并尽可能提供邮政编码、电话等联系方式。同时,要详细描述质量问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对服务不满意的具体表现。此外,还要阐明认为存在质量问题或服务问题的理由,并提出具体要求,说明是否适用“三包”政策。最后,要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等,并随信附上购物发票(复印件)等凭证。如果商品有特殊情况,也应在投诉中说明,以供消协处理投诉时参考。
对于涉及到让消费者协会亲眼目睹商品质量问题的投诉,消费者必须亲自前往消费者协会所在地投诉。在投诉时,消费者应携带好发票等凭证和实物。然后口头叙述该争议发生的前因后果,可以按照书面投诉的条理进行叙述。在接待同志提问时,要实事求是地回答。无论是书面投诉还是口头投诉,都必须客观、真实、全面。最后,消费者需要填写投诉表。
消费者在4S店修车遇到问题时如何维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维权,如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仲裁和诉讼等。消费者可以根据纠纷情况选择合适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消费者协会的角色变化及支持措施。消费者协会被赋予更多职责以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包括举证责任倒置等改变有助于消费者维权。政府应支持消费者协会履行职责并提供必要经费。同时,公益诉讼主体扩大也受到关注,以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利益。最后提醒消
经销商的索赔权利和消费者的投诉权利。经销商根据《产品质量法》享有向生产商索赔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遇到质量问题或对所接受的服务不满意时,也享有投诉的权利。消费者应注意投诉的有效时间,及时投诉并提供详细信息和相关凭证。投诉方式可以选择书面或口头形式
离婚诉讼需要委托律师的,可以自行到律师事务所进行委托,因为委托律师是自愿的,法律并不会强制规定起诉必须要委托律师。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在没有前款规定的机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