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法第96条有详细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或经营明知道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返还价款外,还可以要求十倍赔偿。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为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我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食品安全法的这一规定大大超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于欺诈行为所确定的双倍赔偿原则,体现了对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惩罚的严厉性,但正是由于10倍赔偿的惩罚较为严格,基于利益平衡的考虑,食品安全法为销售者进行10倍赔偿规定了一个主观要件“明知”,即只有在销售者明知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仍然进行销售的情形下,消费者才有权要求销售者进行10倍赔偿。然而,在实践中,如何认定销售者是否具有“明知”的主观过错呢?结合司法实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认定:
一是销售者在进货过程中是否依法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履行进货查验义务。为规范销售者在进货环节的查验行为,督促销售者履行查验义务,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销售者采购食品,应当“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销售者在进货时,对于食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运输、仓储环节负有查验义务,当出现食品“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时,销售者不得进货,已进货的不得进入销售。在纠纷发生后,销售者为表明自己并不知晓其所销售的商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首先必须向法院提供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制作的进货查验记录,证明已经履行了进货的查验义务。
二是销售者在销售过程中是否尽到注意义务。销售者在销售的过程中,还“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因此,如果销售者能够提供进货查验记录并同时提供证据证明自身已经在销售环节也尽到了注意义务,则可以推定销售者已经尽到谨慎义务,反之则可以推定销售者对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存在“明知”的过错。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以及“知假买假”者的索赔权保护问题。该法适用于我国主权所及的全部领域,并对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的权益提供保护。对于“知假买假”者,法律对其索赔权的认定存在争议,因为一些法院不支持他们获得双倍赔偿的请求,认为他们
一起洗浴中心责任纠纷案件。夏*峰在洗浴中心洗浴时突发状况身亡,其父母认为洗浴中心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而起诉。法院认定洗浴中心应承担次要责任,判决其赔偿相关费用和精神损害赔偿金。同时,夏*峰自身也应承担主要责任。
如何投诉法院及投诉的相关问题。对于违纪问题的投诉,应向纪检监察部门反映;对于违法问题的投诉,应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同时,文章还解释了投诉的定义和形式,以及消费者投诉不受理的情况。
老人购买虚假被子遭受侵权后的维权方式。卖方以虚假宣传的方式诱导消费者购买,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老人作为买方,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以通过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行政部门申诉、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等途径维权。同时,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相关责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