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映当事人法律关系的形成、发展的证据材料,如商品的购货发票、接受服务的票据、加工承揽、保管合同的文件;
(2)反映损害事实存在的证据,如有产品质量问题的样品、标的物检验鉴定结论等;
(3)能够证明经济损失情况的材料,如损失清单、单据、现场勘查记录等。
鉴于消费者对某些制造过程较为复杂的产品不甚了解,很难提出证据证明被告的过错,为充分保护消费者行使诉权,《产品质量法》第31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因此,原告只须证明其损失是由于产品原有的缺陷所致就可提出赔偿要求。
消费者向法院举证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提供证人。说明证人的身份和可以证明的事实。提交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书证和物证应当提交原件原物,但如提交原件原物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笔录等;提交外文书证,应附中文译本。
关于举证的期限,一般当事人提出主张后,应当在起诉以后,法庭审理终结前提出证据。对于当事人一时不能提交证据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应根据具体情况,指定其在合理期限内提供,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提交确有困难的,应在指定期限届满之前,向法院申请延期,延长的期限由法院决定。
相关推荐:
企业对消费者的法律责任,包括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等。企业应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维护其权益,否则需承担完全责任。企业不仅要追求利润,还要对社会负责,确保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能够做出自由的选择。
诉讼过程中常见的举证材料种类和要求,包括形成法律关系的证据、损害事实存在的证据以及经济损失情况的证据。同时,还介绍了消费者举证的方法和要求,包括提供证人、提交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等,并强调了举证期限的重要性。
平等权与支配权的关系,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护。古代法律中的支配权与现代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了解析。在合同法领域,强调了法官如何判断合同效力。最后,通过一个案例阐述了在法律责任方面如何根据事实进行公正判决。
传媒在消费维权打假报道中的角色与责任。传媒作为社会守望者,应传递风险信息,有效进行消费风险预警,维护消费者利益。面对部分消费者知假买假和维权意识不足的问题,传媒需权威发布信息,帮助消费者获取真实有效的商品服务信息,曝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例,提高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