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食品安全法》并规范网络食品交易行为,确保网络食品的安全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6年7月13日,由毕井泉局长签署了第27号令《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自2016年10月1日起生效。
《办法》明确规定了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通过自建网站进行交易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义务,包括备案、保证网络食品交易数据和资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记录保存交易信息等。同时,该办法还规定了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建立登记审查等制度,建立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档案,检查经营行为,并在发现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有严重违法行为时停止提供平台服务。
《办法》明确规定了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发现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因涉嫌食品安全犯罪被立案侦查或提起公诉的,因食品安全犯罪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的,因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被公安机关拘留或给予其他治安管理处罚的,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许可证、责令停产停业等处罚的,应停止向其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
《办法》规定对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查处,由平台提供者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查处,由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所在地或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于因网络食品交易引发食品安全事故或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情况,也可以由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发生地或违法行为结果地的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消费者对网络食品安全违法问题进行投诉举报的,由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所在地、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所在地或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等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处理。
《办法》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对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理时,可以进入当事人的网络食品交易场所进行现场检查,查阅、复制当事人的交易数据、账簿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并调取网络交易的技术监测、记录资料。
《办法》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通过网络购买样品进行检验时,应按照相关规定填写抽样单,记录抽检样品的名称、类别和数量,购买样品的人员以及付款账户、注册账号、收货地址和联系方式,并留存相关票据。若检验结果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及时将检验结果通知被抽样的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对于通过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样品的情况,应同时将检验结果通知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
《办法》规定,若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或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发生以下情形之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发生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风险蔓延的食品安全问题;未及时妥善处理投诉举报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查、消除食品安全隐患,落实食品安全责任等。
《办法》规定,若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履行相关义务,导致发生严重危害后果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依照食品安全法责令平台停业,并将相关情况移交通信主管部门处理。《办法》还明确了“严重后果”的情形,包括致人死亡或造成严重人身伤害的、发生较大级别以上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较为严重的食源性疾病的、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等。对于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按要求建立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审查登记、食品安全自查等制度,或未公开以上制度的情况,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责令其改正,并给予警告;若拒不改正,将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食品安全法第96条关于生产和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赔偿规定。消费者可以要求返还价款并获得十倍赔偿。为了认定销售者是否具有“明知”的主观过错,需要考虑销售者是否履行了进货查验记录和销售过程中的注意义务。此规定体现了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严厉
识别伪劣商品的几种方法。首先通过商标标志识别,了解商标知识可轻松识别冒牌商品。其次,观察外观质量,伪劣商品往往工艺质量低劣。另外,一些商品具有特有标记也可用于识别。消费者应注意出售者的警惕性,对经销伪劣商品的企业要严厉处罚。
销售明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赔偿问题。《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规定了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销售者需承担的责任和赔偿标准。文章重点阐述了如何认定销售者的“明知”主观过错行为,包括不作为过错和作为过错两个方面,并列举了相应的具体表现。此外,还提及
防伪技术在商品识别和防止假冒伪劣方面的应用。文章介绍了多种防伪技术,包括反应式SK温控防伪标志、荧光型防伪标记、隐形技术防伪标记、激光全息防伪标记以及光敏、温敏双重防伪标记等。这些防伪技术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可以有效地防止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保护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