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刚起步,覆盖率极低,技术设施落后,检测产品数量供不应求,导致绝大多数农产品未能得到有效监督。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综合性工作,但缺乏综合规划和统一部署,各部门以不同的渠道参与监管,却未形成统一牵头协调的主管单位。这导致市场抽检时有重复、管理交叉和管理混乱的问题。
农民安全意识薄弱,未按规程安全、合理地使用农药和肥料,导致农业生产环境遭到污染。工业文明带来的“三废”和生活垃圾的非理性排放,造成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再生能力下降,使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恶化。
农产品生产分散、规模较小、随意性大,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过程缺乏有效监控,难以保障质量安全水平。
动物源性农产品出口受疫情疫病的影响较大。农兽药残留问题也是影响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此外,病原微生物、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等问题也突出。企业诚信意识差和执法不严问题也存在,这导致政府对农产品出口标准执法的规定失灵。
信息不对称在农产品市场上表现不同。安全农产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生产经营者与管理者、下级管理者与上级管理者、政府与消费者、本地生产者与异地地方政府、出口企业与进口国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劣质产品驱逐良品,导致市场萎缩或消失,还会引发不公平交易和竞争。政府在农产品领域的介入是社会需求和政府逻辑选择的结果。
新版食品安全法的五大亮点,包括禁止剧毒高毒农药用于果蔬茶叶、保健食品标签不得涉防病治疗功能、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网购食品纳入监管范围以及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应按规定标示。这些修改体现了我国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决心和措施,以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不合格产品与存在缺陷的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不合格的产品并不一定属于存在缺陷的产品,但存在缺陷的产品肯定是不合格的产品。产品质量的技术标准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生产者应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
一位消费者因购买的食品包装标注了治疗功效而状告商家的事件。法院最终裁定消费者可退货,但驳回其他诉讼请求,因为涉诉食品的外包装说明是对食品使用方法和功能的介绍,不涉及食品本身的质量安全问题,且没有证据证明该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建议省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对各市、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建设情况进行一次专项督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意见,真正做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