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体系认证是指依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经过认证机构对企业的质量体系进行审核,并以颁发认证证书的形式证明企业的质量体系和质量保证能力符合相应要求的活动,质量体系认证亦称为企业认证、质量体系注册、质量体系评审、质量体系审核等。其目的在于通过审核、评定和事后监督来证明供方的质量体系符合某种质量保证标准,对供方的质量保证能力给予独立的证实。
企业的质量体系认证要遵循《供方质量体系的第三方评定和注册指南》,企业质量体系认证也应实施以下的程序和内容:
(1)质量体系认证申请。企业向认证检查机构提出认证申请(申请书由各质量体系认证机构统一发给申请方)。
(2)认证机构接到申请后对申请方进行了解,确定是否接受申请。如果接受,则向申请方发出接受申请通知书;如果不接受,则向申请方发出不接受申请的通知书。
(3)如果接受申请,申请方做好与认证有关工作的安排,预交认证费用。
(4)认证机构和企业一起根据需要,确定质量体系认证依据。
(5)申请认证方准备质量分成等级的有关文件,提供给认证机构进行审阅。
(6)认证机构评定质量体系文件,并通知企业对不符合要求处或重大遗漏处进行修正与补充。
(7)企业作好进行现场评审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8)现场审核。认证机构的评定组按照选定的质量体系标准、质量体系有关文件,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初评。初评结束,评定组将结果通知企业,并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改正。
(9)企业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企业修改体系后,要向评定小组表明在规定的期限里已进行过修改;满足了全部有关要求。评定机构再对修改过的体系作部分或全部评价。
(10)批准注册发证,并公开公布。
(11)获准认证后的监督管理。对质量体系认证注册的有效期一般为3年,此期间认证机构进行的监督管理包括:供方通报、监督审核、认证暂停、认证有效期延长等。
国家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的管理体制。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被认可的认证机构负责具体实施认证工作,审核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合规。地方政府监督部门则负责执法监督,确保认证工作的公正性和合规性。这一体制有
产品质量认证的依据和分类。一般产品以国际水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为认证依据,如有需要可制定补充技术要求。名、特、优产品则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确认的标准和技术要求为依据。加入国际认证组织的认证机构应以国际认证组织公布的标准为依据。根据与国外认证机构签订
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的相关内容。技术法规涉及产品特性和相关工艺、生产方法的规定,具有强制性,主要关注国家安全、产品安全等。技术标准则是经公认机构批准的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影响国际贸易。合格评定程序用于确定产品是否满足技术法规或标准要求,包
产品质量认证的定义和种类。产品质量认证分为强制认证和自愿认证,其中安全认证属于强制认证,旨在验证产品保障人身安全和环保性能;合格认证则属于自愿认证,是对商品全部性能的综合质量认证。企业通过产品质量认证能提升产品竞争力,保护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