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发达国家尚未出台一部专门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或法规,而是通过制定多部法律、法规和规章来管理农产品生产的不同方面和环节。
首先,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具有层级性。除了议会通过法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作出原则性规定外,大量的法律条文授权行政机关以法令和条例的形式进行细化和技术性规定。
同一层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调整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不同方面。这些立法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在一些综合性法律中通过调整食品、农业投入品、包装和标签等方面来间接或直接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调整;另一种是在单一性法律中专门就某一类或某一环节的农产品(或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问题作出规定。
这些法律包括英国的《1990年食品安全法》、美国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加拿大的《食品和药品法》等。这些不同层级、不同方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立法相互配合,形成了严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规体系,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和执法手段。
目前,各国普遍认识到食品由农产品的生产到最终消费是一个有机、连续的过程,对其管理不能割裂。因此,各国强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性管理。全程性管理不仅要从农业投入品开始,对食品的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还要尽可能减少管理机关的数量,实现由尽可能少的机关对食品安全进行全程性管理。
总的来看,各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大致有以下三种模式:
加拿大是采取农业部门负责的典型国家。加拿大曾存在农业和农业食品部、渔业和海洋部、卫生部和工业部等部门分散管理的问题。为解决职能冲突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加拿大于1997年通过《加拿大食品监督署法》,设立了加拿大食品监督署,统一负责加拿大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植物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加拿大食品监督署负责农业投入品监管、产地检查、动植物和食品及其包装检疫、药残监控、加工设施检查和标签检查,实现了全程性管理。
德国采取的是由消费者保护、食品和农业部负责的模式。德国于2001年将原由卫生部负责的食品安全管理职能交由新成立的消费者保护、食品和农业部负责。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配合农业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假冒食品是否违反食品安全法的问题。依据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经营掺假食品的违法行为属于违法,需承担相应责任。具体处罚措施包括没收违法所得和食品、添加剂,并罚款。违法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多种情况,如生产经营有毒有害、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添加剂等。除了上述
承包经营集中用餐单位是否需要经营许可证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承包经营集中用餐单位的食堂必须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并对食品安全负责。集中用餐单位需督促承包方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购买食品时,消费者也应注意经营者的资质、食品包装标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
药品经营质量否决管理程序的目的、适用范围、职责和内容。该程序旨在保障药品经营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包括药品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质量管理部负责监督检查各环节质量并行使否决权。否决方式包括口头批评、限期整改通知单等多种形式。该程序对于提高药品
企业物流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包括采购管理、财务部门的职责、质量部门的职责、仓储部门的职责、设备部门的职责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制度旨在加强对企业物流工作的管理,确保商品物资的统一采购和合理储存,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货损。自指定日期起执行,并由厂长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