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时效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手段,旨在平衡生产经营者的利益与用户、消费者的利益,从而维护社会经济关系的稳定。在美国,各州对产品责任诉讼时效的起算方法存在较大差异。为此,《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提出了一般诉讼时效为2年的建议,起算时间为原告发现或者在谨慎行事情况下应当发现产品的损害及其原因时。此外,《示范法》还规定了产品的安全使用期,最长诉讼时效为10年,除非产品的安全使用期明确长于10年。
中国的《产品质量法》在借鉴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对产品责任诉讼时效作出了与美国《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基本相同的规定。
根据《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生产者应当对其产品的缺陷造成的损失负责。而受害人则应当对损害、缺陷以及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虽然中国的《产品质量法》没有明确规定如何举证,但按照一般法律原则,举证责任应当由受害人承担。生产者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缺陷、损害和因果关系,这些要件都需要由原告来举证,而生产者过错并不属于责任构成要件,因此无需举证。然而,在司法实践中,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方法来减轻受害人的举证责任是非常必要的。
严格责任并非绝对责任,各国的产品责任法都对生产者规定了一定的抗辩事由。
美国的《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规定,甘冒风险可以作为抗辩事由,即消费者发现了产品缺陷而愿意承担该风险时,生产者不承担责任。同时,该法还规定,产品的误用可以成为抗辩的理由。至于“发展风险”,即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是否为抗辩理由,多数州将其视为免责条件。
《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规定生产者不承担责任的情形包括: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缺陷在产品投入流通时并不存在;产品非生产者为销售或经济目的而制造或分销;为使产品符合强制性法规而导致缺陷;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技水平不能发现缺陷存在;零部件制造者能证明缺陷是由于装有该零部件的产品设计或制造者的指示造成。该指令还规定,成员国可以对发展风险作为抗辩事由保留。
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对生产者对产品缺陷的免责事由作出了规定:(1)未将产品投入流通。因为产品未进入流通,不可能对消费者产生损害。(2)产品投入流通时缺陷尚不存在。缺陷是在产品脱离生产者控制后,由其他人造成的。(3)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尚不能发现缺陷存在。这是对发展风险免除责任的规定。在判定是否属于发展风险时,应以当时社会具有的科技水平为依据,而不是依据生产者掌握的科技水平。这样的规定有助于鼓励科技进步,激励生产者开发新产品,使用新技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规范移动、固定电话机消费者投诉处理办法。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消费者因三包问题与生产者、销售者、维修者发生的争议。投诉处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则,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同时,规定了投诉的受理、管理、组织及分支机构设立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举报投诉中心的工作职责、受理范围以及不受理范围。该中心负责受理打假举报、涉及产品质量的申诉,协调处理产品质量纠纷的调解工作等。其工作职责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同时,也明确了不受理范围,如经济合同
产品设计缺陷与刑事责任的关系。依据我国《产品质量法》,若生产者明知产品有危及人身安全的缺陷仍生产并造成严重后果,将承担刑事责任。消费者投诉时需注意及时、实事求是,要求合理合法并提供完备材料和确凿证据。
作者购买的邓禄普轮胎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出现的非正常老化龟裂现象的问题。作者向经销商和邓禄普公司提出质量投诉后,虽然得到了部分回应,但邓禄普公司最终拒绝理赔,声称是腐蚀问题导致的轮胎开裂。作者对此表示质疑,认为生产商的回应缺乏科学依据,并认为生产商应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