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充实细化消费者权益规定;二是强化经营者的义务和责任;三是规范网络购物等新的消费方式;四是进一步发挥消费者协会作用;五是进一步明确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责。
充实细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1.明确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2.完善了“三包”规定;3.加大了对欺诈行为的惩罚力度。
强化经营者的义务与责任方面:1.明确召回缺陷商品的义务;2.明确经营者举证责任;3.强化广告经营者、发布者的责任。
规范网络购物等新的消费方式方面:明确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除特殊的几类商品外,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
进一步发挥消费者协会作用方面:将消费者协会定义为公益性社会组织;受理消费者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支持受损害消费者提起诉讼;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
进一步明确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责方面:规定相关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定期或者不定期对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抽查检验,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检验结果。规定消费者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的,明确要求该部门自收到投诉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予以处理并告知消费者。对损害消费者行为,相应加大了行政处罚力度。
总的来看,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的范围更广,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力度更大。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消费者设立的九项权利,包括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等。这些权利涵盖了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的各项权益,包括人身财产安全、真实情况了解、自主选择商品和服务、公平交易、获取赔偿、结社权、获得相关知识权以及受尊重权等
销售假冒商品涉及的法律问题。根据不同法律的规定,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刑法,销售假冒商品的行为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和制裁。销售不符合保障标准的产品的经营者需承担多种责任,包括赔偿消费者损失和罚款等。若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法律责任。
合同法规定的违约责任,包括质量不符合约定的违约责任和合同内容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补充协议。同时,文章还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如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以及经营者应保证商品或服务的质量。此外,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法律规定也被提及。
买到过期食品的赔偿方式和经营者违法行为的处罚。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要求赔偿购买商品价款的三倍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若经营者明知商品缺陷仍提供,导致严重后果,受害人可要求赔偿损失和惩罚性赔偿。经营者违法行为会受到行政处罚,包括警告、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