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如果在正当防卫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况下,防卫人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法律规定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于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情况,不属于防卫过当,防卫人不负刑事责任。
1. 在打架斗殴中,任何一方对他人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两人及多人打架斗殴,一方先动手,后动手的一方实施的所谓反击他人侵害行为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
2. 对假想中的不法侵害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不法侵害必须是在客观上确实存在,而不是主观想象的或者推测的。
3. 对尚未开始不法侵害行为的行为人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4. 对自动停止,或者已经实施终了的不法侵害的行为人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5. 不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者本人,而是无关的第三者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6. 不法侵害者已被制伏,或者已经丧失继续侵害能力时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7. 防卫挑拨式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即为了侵害对方,故意挑逗他人向自己进攻,然后借口正当防卫加害对方。
8. 对精神病人或者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侵害行为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9. 对合法行为采取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例如公安人员依法逮捕、拘留犯罪嫌疑人等合法行为,嫌疑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实行所谓的“正当防卫”。对紧急避险行为也不能实行正当防卫。
10. 起先是正当防卫,但后来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此种行为被法律称为“防卫过当”,不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但在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况下例外。
正当防卫的定义和法律标准。正当防卫是指为保护自身或他人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限度损害的情况下不负刑事责任。但如果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或针对严重暴力犯罪,法律也有相应规定。
犯罪既遂的处罚方式,概述了学界对犯罪既遂标准的争议及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标准。法律规定犯罪未遂是已着手实行犯罪但因意志以外原因未能完成的形态。在认定犯罪既遂时,应以“犯罪构成要件要素齐备说”为标准,同时考虑犯罪事实和刑事政策。
定罪数额对既遂标准的影响,指出其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处理既遂犯罪时应依据刑法分则中具体犯罪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幅度进行处罚。同时,对于不同危害程度的既遂犯应区别对待,并考虑同时存在其他宽严处罚情节的情况。
《刑法》中关于“以下有期徒刑”的定义。根据规定,使用“以上、以下、以内”的概念来表示刑罚的数量范围,因此“以下有期徒刑”包括了x年以内的所有刑罚。总结来说,有期徒刑是包括具体年限以内的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