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犯罪 > 共同犯罪 > 非法出售个人信息从犯怎么判

非法出售个人信息从犯怎么判

时间:2024-02-17 浏览:4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07372
我国意识到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危害后,通过立法的方式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非法出售个人信息的,情节严重的情况下是会构成刑事犯罪的,那么非法出售个人信息从犯如何判罚?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非法出售个人信息的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非法出售个人信息构成犯罪的情况下,从犯可以获得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待遇。如果犯罪情节较轻微,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人。对于从犯,应当给予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的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指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如果情节严重,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如果情节特别严重,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如果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将根据以上规定从重处罚。

如果以窃取或其他非法手段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也将根据以上规定予以处罚。

如果单位犯了上述前三款罪行,将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根据各款的规定予以处罚。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相关认定

1、公民个人信息的内涵及特征

(1)与公民个人直接相关,能够反映公民的局部或整体特点;或是一经取得、使用即具有专属性。前者如公民的出生日期、指纹等,后者如身份证编号、家庭住址等。

(2)具有法律保护价值。公民个人信息承载了公民的个体特征,甚至各项权利,如果任由他人泄露、获取,必然导致公民时刻处于可能遭受侵害的危险状态。

(3)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不以信息所有人请求为前提。除非基于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需要或信息所有人的意愿,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权泄露、获取其个人信息。

2、非法手段的认定

从窃取的特征分析,非法手段至少应当具备以下特点:

1)是违背了信息所有人的意愿或真实意思表示;

2)是信息获取者无权了解、接触相关公民个人信息;

3)是信息获取的手段违反了法律禁止性规定或社会公序良俗。

3、情节严重的认定

根据修正案的规定,只有在窃取或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情节严重的情况下,才能追究刑事责任。然而,对于何为“情节严重”尚无明确规定。从立法背景来看,近年来公民信息泄露的情况屡见不鲜,网络上出现了大量公开兜售各类公民个人信息的广告,甚至出现了专门搜集、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专业户”,这对公民个人隐私和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利用刑罚手段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是必要的。然而,刑罚手段有其特殊适用范围,不是所有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行为都应受到刑罚处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公司逃税行为是否构成单位犯罪

    公司逃税行为是否构成单位犯罪的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当单位经过组织策划实施偷税行为时,可以认定为单位犯罪。文章还详细阐述了逃税罪的构成要件、刑罚、扣缴义务人的责任以及多次实施逃税行为的处理方式,同时提及了补缴税款和追究刑事责任的相关

  • 帮助凶手逃走是否共同犯罪

    帮助凶手逃走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的问题。根据刑法规定,帮助凶手逃走可能构成窝藏罪,如果事前与凶手通谋则视为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成立需要满足条件,包括共同犯罪人必须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主观上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客观上有共同的犯罪行为,以及

  •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要件、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主体要件要求二人以上,包括多个自然人、单位以及自然人与单位的共同犯罪。客观要件指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包括共同作为、共同不作为以及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等。主观要件则指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

  • 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的辩护词

    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的辩护观点。文章认为被告人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且作为未成年人,应当从轻处罚。文章详细阐述了被告人的行为特点、主观态度以及未成年人身份等因素,并希望法庭能够依据相关法律对被告人进行适当惩罚,同时体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为主、惩罚为

  • 多人实施轮奸的法律处罚
  • 主犯不承认证据不足从犯怎么认定
  • 偷盗罪从犯没有收益怎么判决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