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退赃数额认定
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贯彻
根据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应贯彻于刑法实施的各个方面。在准确量刑时,应考虑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及其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以及退赃退赔数额对刑罚的调节比例。
确定退赃退赔的份额
具体量刑时,首先应确定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确定其在退赃退赔中应负担的份额。然后根据退赃退赔的具体数额与应负担份额的比值,来确定是全部还是部分退赃退赔,并据此调节基准刑。
共同犯罪数额的认定
共同犯罪的数额应作为每个被告人的犯罪数额来认定,这是根据共同犯罪的特点和打击共同犯罪的考虑而设计的。然而,在退赃退赔问题上,不能认为只有当每个被告人退赃退赔的部分都达到共同犯罪的数额时才是全部退赃退赔。
退赃退赔的量刑情节
退赃退赔的量刑情节主要从减轻犯罪的危害后果和弥补损失的角度考虑。当各被告人退赃退赔数额的总和达到犯罪数额时,能够弥补犯罪造成的损失,应认定为全部退赃退赔,并可考虑减少基准刑的30%。
退赃退赔的比例
根据退赃、退赔的主动程度和数额,以及对损害后果的弥补程度,可以确定从宽的比例:1. 主动全部退赃、退赔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2. 被动全部退赃、退赔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3. 主动大部分退赃、退赔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4. 被动部分退赃、退赔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10%以下;5. 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追缴赃款赃物,未给被害人造成经济损失或者损失较小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10%以下;6. 刑事案件立案后,犯罪分子及其亲友自行挽回经济损失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10%以下。
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
共同犯罪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其中包括共同犯罪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认识因素包括认识到自己在实施某种犯罪,并认识到有其他共同犯罪人与自己一同实施该犯罪,并认识到共同犯罪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意志因素包括自由选择与他人共同协力实施犯罪,并对共同犯罪行为的危害结果抱有希望或放任的态度。
共同犯罪的形态
共同犯罪的主要形态包括犯罪集团与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共同犯罪的例外情况是交通肇事罪,当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导致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时,可以将其视为交通肇事罪的共犯。
结论
在共同犯罪退赃数额认定中,应综合考虑犯罪性质、退赃退赔行为对损害后果的弥补程度、退赃退赔的数额及主动程度等情况,确定相应的减刑比例。这样才能确保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贯彻,并准确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