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单位犯罪主体的单位通常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如国家机关或企业,因其实施犯罪行为而构成单位犯罪。那么,单位的附属机构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呢?这里的附属机构包括分支机构和内设机构。
我们认为,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是独立的单位,其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毫无疑问。但单位的内设机构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般情况下,单位的内设机构并非独立进行活动,而是以单位名义进行活动,因此其行为应视为所在单位的行为。然而,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单位的内设机构也有独立对外活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将其视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无论是将其作为所在单位的犯罪还是个人犯罪,都不合适。因此,我主张单位的内设机构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根据2001年1月21日《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规定:“以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主要归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根据这一规定,在以单位的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但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的情况下,应以个人犯罪论处。
根据我国刑法第30条的规定,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以下五种单位:
这些单位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组织形式,但都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非法集资7000万的处罚问题。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可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款。单位犯罪需对单位及直接负责人员处罚。非法集资特点包括未经批准、承诺还本付息、向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立案追诉涉及发行金额、投资者人
单位犯罪案的审理程序及注意事项。文章介绍了审理单位犯罪案的基本原则和适用法律,以及审查起诉书中的必要信息。同时,强调了诉讼代表人的资格要求和出庭义务,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享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追缴或扣押、冻结违法所得
非法集资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法律需要特别强调单位的人格主体。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行为会危害社会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犯罪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涉及人数众多、金额巨大的非法集
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区分标准,包括决策机构的决定和单位利益、行为是否以单位名义实施以及行为与单位业务活动的相关性。单位犯罪需符合单位决策程序,犯罪后的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个人犯罪则多为了个人谋利。明确区分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在司法实务中非常重要,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