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种类 > 管制 > 什么情况下社区矫正对象被收监

什么情况下社区矫正对象被收监

时间:2023-11-09 浏览:7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08105
对犯罪情节不严重的犯罪分子,可以实行社区改造代替监狱服刑,而犯罪分子在接受社区改造的时候,要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那么什么情况下社区矫正对象被收监?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社区矫正对象被收监的情形

第一情形: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

如果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被发现不符合执行条件,就应当被收监执行。

第二情形:违反监管规定

如果社区矫正人员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区、县域,并经过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或者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或者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都应当被收监执行。

第三情形: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如果社区矫正人员在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并经过警告拒不改正;或者在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都应当被收监执行。

第四情形:保证人丧失条件

如果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并且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都应当被收监执行。

第五情形:其他违法行为

如果社区矫正人员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并且情节严重,都应当被收监执行。

实行社区矫正后缓刑犯交付执行现状及原因

在实行社区矫正之前,缓刑罪犯一直由公安机关进行监管改造,具体工作由基层派出所的民警承担。然而,由于派出所工作量大、警力有限等原因,缓刑罪犯的交付执行情况一直不容乐观,对缓刑罪犯的现实表现掌握不清也一直是执法中的难题。

原因一:罪犯住址和户籍地不一致

由于缓刑罪犯的住址和户籍地不一致,个别地区出现两地都不管或者两地都列管的情况。

原因二:陆上无固定住所的缓刑犯

少数陆上无固定住所的缓刑犯,如船民身份,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矫正监管,处于失控、漏管状态。

原因三:缓刑罪犯执行通知书未移交

由于派出所没有收到缓刑罪犯执行通知书,或者在社区矫正开始时未移交,公安和司法也没有与法院联系,导致脱管现象的发生。

原因四:外地法院判决的缓刑罪犯

由于社区事先不了解情况,外地法院判决的一些缓刑罪犯在判决书及相关材料到达社区之前已经外出,下落不明,形成脱管。

原因五:缓刑犯外出打工监管不到位

虽然一些缓刑犯办理了外出打工手续,但在打工地没有建立监管帮教小组,书面汇报流于形式,对其真实表现掌握不清。

原因六:缓刑犯重新犯罪

少数缓刑罪犯不认真接受监管,重新犯罪。今年全市受理的监外罪犯再犯罪案件中,有13人判缓刑。另外,还有3名缓刑犯因违反监管规定被收监执行。

加强缓刑犯执行工作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针对上述原因,为加强对缓刑犯的监督管理,我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完善交接过程

解决材料不全、公安和司法未办理好移交手续等问题,政法委应牵头,落实责任单位,尽快补全材料、完成移交,以减少漏管现象的发生。

建议二:有针对性的帮教

针对不同罪名,注重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教工作。

建议三:建立矫正机构间的联系制度

对于户籍地和暂住地不一致的缓刑人员,应建立矫正机构间相互联系的工作制度。户籍所在地社区在收到判决书和执行通知书后,应负责进行列管。

建议四:加强法院与社区的沟通

法院在判处缓刑时应与社区通气,社区掌握的情况比较全面,可提出是否适用缓刑的意见,防止再犯罪。同时,社区知道某犯判缓刑后,可督促其及时报到。法院可尝试在判决时下达社区报到令等方法,以避免漏管。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