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量刑种类,属于主刑的一种。它是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刑罚方法。管制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刑罚,具有以下特征。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不羁押在监狱、看守所等执行场所中,仍留在原工作单位或居住地,也不离开自己的家庭,不中断与社会的正常交往。与其他刑罚方法相比,对罪犯不予关押是管制刑的重要区别。
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限制罪犯自由主要表现在限制罪犯的政治自由、担任领导职务、外出经商、迁居等自由。
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动中与普通公民同工同酬。这意味着罪犯在执行管制刑期间,有机会通过劳动获得报酬。
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管制刑的执行机构由原先的公安机关改为地方社区矫正机构,即县级司法行政部门执行。此外,根据犯罪情况,法院可以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执行法》的必要性。现行法律对刑罚执行问题的规定不完善,且《监狱法》作为刑事执行法的主要部分,其法律地位和学科发展受到制约。建立刑事执行法有助于完善刑事法律体系,促进监狱学的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随着该法的颁布实施,刑事执行法
拘役管制与有期徒刑并无关系,两者没有互属关系。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应当按照法律进行社区矫正。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将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而被判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则在监狱或其他执行场所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管制的期限为三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时应当确定社区矫正执行地。社区矫正对象在多个地方居住的,可以确定经常居住地为执行地。(三)公益劳动方面劳动是我国赋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劳动是改造人的基
第二百四十九条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如果被告人在押,在宣判后应当立即释放。第二百五十八条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第四百三十六条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