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复核程序是一种特殊的审判程序,用于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查核准。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之一,在我国法律中被视为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手段。然而,为了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我国法律规定了一套特别的审查核准程序,即死刑复核程序。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78条的规定,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第一审案件,若被告人不上诉且人民检察院不抗诉,应当报请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高级人民法院对报请核准的死刑缓期执行案件,会根据以下情形进行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高级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案件时,不得以提高审级等方式加重被告人的刑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死刑复核是刑事诉讼程序的一个环节。除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死刑案件外,其他死刑案件都需要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而对于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案件,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核准。
具体而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若被告人不上诉,应当由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后,再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而对于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案件和判处死刑的第二审案件,都需要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授权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规定,将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毒品犯罪除外)、危害国防利益罪和军人违反职责罪判处死刑的案件的核准权授权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行使。
最高人民法院还通知授权云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贵州省核准部分毒品犯罪死刑案件的死刑。
自2007年1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已将下放的死刑复核权收回,并在原有的刑一庭、刑二庭的基础上增设了三个死刑复核庭,即刑三庭、刑四庭和刑五庭,负责全国范围内的死刑案件复核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规定,复核死刑案件和复核死刑缓期执行案件时,应由三名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进行。
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及判决标准,包括单位犯罪的定义、刑罚以及法人代表在企业犯罪中的责任。同时,针对偷税行为的刑事责任及判决标准和法人代表在偷税犯罪中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不同情况下法人代表承担法律责任的具体情况。
刑法规定死刑犯从侦查到枪决所需时间的相关内容。文章指出,侦查阶段因案情复杂和侦查要求高等因素,时间较不确定,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死刑适用对象有限制,如犯罪时未成年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死缓期间表现不同,刑罚结果也有所不同。
死刑复核程序的基本条件和概述。该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案件进行复查核准的特殊审判程序。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必要性在于诉讼规律的要求,包括非开庭和开庭审理两种方式。非开庭方式适用于一审未上诉或上诉仅涉及法律适用和程序问题的案件;而开庭方式则适用于事实认
中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死刑执行时间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确定执行死刑后,会通知下级人民法院进行执行,并要求在七天内完成。但出现特定情形如判决错误、罪犯重大立功表现或怀孕等,应停止执行并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停止执行后,需按照法律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