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种类 > 罚金 > 罚金刑适用过程中涉及哪两个问题

罚金刑适用过程中涉及哪两个问题

时间:2024-06-27 浏览:1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09789

罚金刑的并罚情况及执行问题

一、两个以上罚金刑的并罚

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两个以上罚金刑的并罚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但司法实践中有三种做法:

  1. 吸收法:将数额较高的罚金刑吸收数额较低的罚金刑,并只处以最高额的罚金。
  2. 并科法:将数个罚金刑的数额绝对相加,一并科处。
  3. 限制加重法:在最高额的罚金刑以上、数个罚金刑总和以下,由法院自行决定适用的罚金数额。

对于这三种观点,笔者同意第二种并科法。

根据我国刑法第69条的规定,如果数罪中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这意味着,无论判处多少个罚金刑,在并罚时都必须执行。如果并罚后的罚金刑过高,犯罪行为人难以缴纳,可以在执行过程中给予减免。

二、罚金刑与其他附加刑的并罚

在罚金刑与其他附加刑并罚时,由于刑罚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因此适用并科原则没有疑问。但对于罚金刑与驱逐出境并罚的情况,应当先执行完罚金刑后再进行驱逐出境。对于罚金刑与没收财产刑并罚的情况,观点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罚金刑应被没收财产刑所吸收而不再执行罚金刑。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来区别处理。笔者认为,如果没收财产是全部财产,应当吸收罚金刑而不再执行;如果只是部分财产,应当同时处以罚金刑。

罚金刑的执行问题

罚金刑的执行问题是当前法院普遍面临的难题。司法统计数据显示,罚金案件的执结率不到1%,中止执行率超过85%。通过对近200件罚金案件的调查发现,除了部分案件得到执行外,其余案件均未得到执行。由于罚金刑的执行计入执行案件,一些法院干脆不移送执行机关执行罚金刑。大量未执行的罚金刑严重削弱了其效果,损害了刑法的权威,使罚金刑制度几乎失去了实际意义。罚金刑执行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在服刑期间,罚金刑执行对象的行动自由受到限制,难以配合执行机关追缴罚金。
  2. 被执行人与其亲属的财产难以分清,导致追缴行动陷入僵局。
  3. 罚金刑的执行不顺畅、不明确、不规范,并且缺乏监督机制,导致罚金刑执行案件被搁置。

为了解决罚金刑的执行难问题,应当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 执行主体问题:考虑将罚金刑的执行划归到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部门,以减轻执行庭的负担。
  2. 执行和案件移送问题:明确由原裁决法院管辖,但对于案犯有不动产的情况,由该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裁决法院应在裁决生效后15日内将案件移送到有管辖权的法院或执行机构执行。
  3. 对罚金刑的执行进行监督:建立监督机制,监督罚金刑的移送执行情况、执行情况以及罚金的减免情况。监督机制可以设立在人民检察院。
  4. 罚金刑的减免问题:落实罚金刑的减免制度,包括减免的提出、负责减免的机关、减免的条件和减免的时间等方面。

相关标签: 我同时搞两个大妈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专利申请实质审查时限

    专利申请实质审查的时限及相关流程。发明专利申请可在自申请之日起三年内提出实质审查请求,逾期则视为撤回。审查内容包括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申请人需在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发出后的四个月内答复,后续通知书的答复时间为两个月。答复周期视通知书数量而定,通常

  • 燃煤锅炉单位未正常运行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违法排污案件分析

    燃煤锅炉单位和印刷公司违法排污的案例。燃煤锅炉单位未按规程加碱导致二氧化硫排放超标,被处以罚款并责任人被行政拘留;印刷公司未运行废气净化设施,直接排放印刷废气,同样被罚款并责任人被行政拘留。两个案例都强调了企业需遵守环保法规,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的重

  • 导读

    立案的概念、流程及相关法律依据。立案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进行审查后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诉讼活动。文章以一个租房纠纷案例为载体,解析了立案的条件和流程,包括存在犯罪事实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两个方面。同时,引用了相关

  • 录音遗嘱的见证人要求

    录音遗嘱的见证人要求。根据《继承法》规定,录音遗嘱需有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见证人在场见证制作全程,并确保见证人的身份和联系方式被记录。见证人的存在是为了确保遗嘱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 债权买受人面临的风险及债权拍卖交接
  •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包括误工损失
  • 散装食品索赔难点解析:标识不全问题较为普遍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