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法》中第五十条规定中的违法所得计算,有三种依据可参考。
一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规定的“违法所得数额”,是指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获利的数额,指利润。二是国家工商局在答复河南省工商局《关于查处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违法所得计算问题的答复》(工商公字[1997]第97号)中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未经核准登记或者虽经核准登记但核准登记的经营方式中无生产加工方式,擅自生产加工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时,计算行为人非法所得,不应扣除生产加工成本。三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技监局法发[1992]491号》的解释:本法所称违法所得是指获得的利润。《产品质量法》中规定全部收入为违法所得的只有该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七条规定的违法收入,指违反法律规定从事运输、仓储、保管、提供制假技术,向社会推荐产品以及进行产品的监制、监销等违法活动所获取全部收入。
但是按照《技监局法发[1992]491号》的解释:在办理技术监督行政案件过程中,经查证属实后确认行政相对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认定其全部经营额为“违法所得”、“非法收入”。一是行政相对人故意违法的;二是生产、销售、进口的产(商)品属于劣质品,即产品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或主要性能指标达不到标准规定要求,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等情况的;三是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对产(商)品予以没收,或监督销毁的。因此,违法所得的计算方式应为:一是行政相对人故意违法,产品失去使用价值,依法应予没收或销毁,全部经营额是违法所得,计算为:销价×数量。二是全部经营额是违法所得的,如果发生法定扣除对款项时(如已交税款、退款、赔偿等),违法所得应扣除这部分。三是产品尚有一定价值,而又不存在第一种情况,违法所得应当扣除生产成本或销售成本,近似于:差价×数量,严格讲还应扣除税款和已发生的合理费用。
笔者认为,对于违法所得计算,既应当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决定》规定执行,扣除成本,但也要参照《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解释,毕竟它是《产品质量法》的权威解释,而国家工商局关于违法所得计算的答复,只能作参考,具体执行中还要充分考虑到技监局法发[1992]491号》解释中的三种情形。
骗取中标行为的法律责任。投标人弄虚作假造成损失需承担赔偿责任,包括直接和间接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需追究刑事责任,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取消投标资格甚至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以上法律责任的主体是投标人和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相关责任
共同犯罪中赃款退缴的问题。案情涉及多人共同实施合同诈骗行为,骗取被害人160万元。在退赔责任上,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应按各自违法所得数额退赔,另一种认为应按共同犯罪行为获得的违法所得总额承担连带退赔责任。文章支持第二种观点,并详细分析了其合理性及具
违法所得没收的法律程序。申请由市一级检察院向中级法院提出,法院审查并受理后发布公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近亲属等可参加诉讼。审理后作出没收或驳回裁定,如有不服可上诉或抗诉。该程序在打击贪污贿赂和恐怖活动犯罪中具有重要意义,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确保法律的权
没收财产刑的意义及其在审判实践中的应用问题。虽然该刑罚对于惩罚和教育犯罪分子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适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适用比例和范围过小、不当适用和单一适用等。为正确适用没收财产刑罚,审判人员应树立“主刑”和“附加刑”并重的观念,并划清与追缴赃款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