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第三十五条之规定,驱逐出境适用对象为“犯罪的外国人”。然而,在实践中,对于该条款中的“外国人”存在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适用对象应为具有外国国籍的罪犯,理由是我国《国籍法》将外国人与无国籍人分别表述,并且国际社会对无国籍人有专门的定义。另一种观点认为,适用对象应为不具有中国国籍的罪犯,因为《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明确规定“该法所称的外国人是指依照我国《国籍法》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人”。
首先,我国《立法法》并未要求各部门法之间相关条款的用语含义必须一致。在不同的法律规范中,同一用语含义不一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刑法》中的驱逐出境与《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的驱逐出境就存在同词不同义的情况。
其次,刑法中的驱逐出境是一种资格刑,以剥夺外国人在我国境内居留的资格为内容。而这种资格正是被我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所确认,因此,作为驱逐出境适用对象的“外国人”与《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有关“外国人”在定义上相互统一,有利于实现驱逐出境作为资格刑罚的适用价值。
此外,根据最高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在审判实践中,对被告人国籍情况确实无法查明时,将其视为无国籍人对待。在某些外国人共同犯罪案件中,如果查明国籍的被告人被判处驱逐出境,未查明国籍的被告人不被判处驱逐出境,则有违量刑均衡的原则。而将无国籍人作为驱逐出境的适用对象则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量刑难题。
最后,从历史上来看,驱逐出境是一种相当古老的惩戒措施,适用对象不仅有不受欢迎的外国人,还包括应予流放的本国罪犯。由于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和各国主权的独立,各国已不可能向外流放本国罪犯,因此,采用排他性的规定,将不具有本国国籍的罪犯驱逐出境更符合各国刑法保护自身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宗旨。
中国对外国犯罪人适用驱逐出境的原则。根据《刑法》规定,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或附加适用驱逐出境。适用时,需考虑罪刑相适应、主刑轻重及犯罪人的居留资格等因素。对于罪行严重、人身危险性大的外籍被告人,应附加适用驱逐出境。因此,只有在符合相关规定和原则
我国法律对外国人驱逐出境的限制。外国人被判处永久驱逐出境后无法重新入境。驱逐是将非本国公民从本国国土驱逐出境的行为。相关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外国人如被判处有期徒刑并附加驱逐出境的处罚,需先执行完有期徒刑再
非法入境和非法持有气枪的刑事责任。对于非法入境,法律可以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并可能处以罚款和拘留。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非法持有气枪,根据持有的数量,判决基准刑不同,从拘役或管制到有期徒刑不等。手律网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和律师服务。
刑事处罚是指违反刑法应受到的制裁,不同于拘留等强制措施。我国的刑事处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还包括对外国犯罪人员的驱逐出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法律依据,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